新聞標題【民報】​一個塑膠袋要200年才能分解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一個塑膠袋要200年才能分解

 /城南文史工作室 2018-01-04 11:49
民意論壇是一個多元、開放的對話平台,無論是社會現象、公共議題、生活文化... 或是對民報的建言,皆歡迎投稿。恕不提供稿酬。
來稿請附真實姓名、職業、通訊地址、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刪改權,不願刪改者請註明。
投稿信箱: twmingbo@gmail.com
我要投稿

我們的環保署早在15年就實施限塑政策,規定連鎖便利商店、超級市場、量販店、百貨公司、速食店、公部門、公私立學校,不可免費提供購物用塑膠袋。2017年八月中,環保署又修正「購物用塑膠袋限制」,不但取消塑膠袋厚度限制,並新增藥粧店、醫療器材行、資通訊設備零售業、文具行、洗衣店、飲料店、西點麵包店,購物用塑膠袋,須由消費者另行購買。

台灣每年生產量超過16萬噸的塑膠袋,其中內銷量(含間接外銷)約13萬噸。但環保署提出的統計,台灣每年消費型塑膠袋的使用量約10.5萬噸,其中購物用塑膠袋約6.5萬噸,以四兩紅白塑膠袋重量來換算,每年使用量高達200億個。環保署公布自2006年兩階段試辦廢塑膠袋回收後,約有26.6億個塑膠袋被回收(9,319噸)。但台灣塑膠袋的生產量與回收量,差距甚大。

2016年推估,台灣產生84萬公噸塑膠垃圾;但它們到哪裡去呢?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的淨灘活動時,發現海灘被各式各樣的廢棄物佔領,怪不得2015年10月,台南一隻重達23公噸的抹香鯨在北門外海死亡,解剖發現鯨魚胃部累積大量塑膠袋和漁網等,據聯合國估計到2050年,海中塑膠垃圾會與魚類一樣多。

我們早已身處「塑化世代」,但塑膠對於生態環境的影響,國人卻難有暇思考。據專家分析,一個塑膠袋需200-1000年,才能分解。

減塑其實就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我們外出時盡可能自備餐具(也比較衛生),若是購買食物或生鮮食品時,也應自備容器,避免使用一次性的塑膠製品。我們不但要盡力減少塑膠垃圾,而且要增加重複利用的機會。

網購所產生的包裝是無可避免的塑膠製品,除了少網購(也避免吃虧上當),還應妥善運用網購的包裝材料,若有不透光有鍍膜或與其他材質混合的塑料,不如當成垃圾處理,因為回收的成本較高昂且繁瑣。


論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