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台灣究竟還需要多少農地?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台灣究竟還需要多少農地?

 2017-12-26 17:30
而台灣農業能否融入全球價值鏈,產業本身是否具備國際競爭力,才是國內農業能否續存最重要關鍵,也是台灣農業總體規劃,以及該保留多少農地的根據。(圖/創用CC授權)
而台灣農業能否融入全球價值鏈,產業本身是否具備國際競爭力,才是國內農業能否續存最重要關鍵,也是台灣農業總體規劃,以及該保留多少農地的根據。(圖/創用CC授權)

台灣需要這麼多農地嗎?這樣的質疑,長久以來,始終存在政府經貿官員的心裡。

過去,農業時代以農立國,加以兩岸處於敵對關係,為確保糧食安全,國家土地被大量用來從事農業生產,水資源也主要分配做農業灌溉之用。然而隨著台灣經濟成長從農業轉為工業甚至商業,許多農地被以配合地方經濟成長為由,被劃為工業區、科學園區等,遭地方政府強行徵收,農地不斷被侵蝕,被分割,已經從80多萬公頃降至50多萬公頃。

若單以創造之經濟產值來看,農業遠遠不如工業或商業;同樣的工商業用地價格,一般較農地為高,許多離開農村的年輕人,無意繼承家業繼續務農,也希望老家的農地,能賣得更好的價格,並不反對變更地目,地方政府更不樂見轄區的地,大量被列入農業專區。

想繼續堅持「農地農用」的,似乎只剩下少數不願變賣祖產的傳統老農、環保團體以及涉農的政府機關了。日本管理大師大前研一就質疑日本農林水產省,想要守護的不是農業,而是農業特權罷了。因為日本的農業早就瓦解崩壞,無論提供多少補助金都不具競爭力。而年輕人不願意繼承農業,是因為這個產業沒有吸引力,繼續維持既往過度保護政策的農業,絕對無法生存,並質疑「保障糧食安全」的官方說法,相信這也是國內許多經濟部門官員與學者的共同想法。

事實上新糧食安全包括四大支柱:可供量(糧食的物質可供量)、獲取(經濟和物質上對糧食的獲取)、利用(人體利用糧食中各種養分的方式)、穩定(一段時間內其他三大支柱的穩定性)。全球貿易越來越大的比例,係按照雙邊和區域協定展開,目前區域貿易協定的數量,已從1990年的不到20項,增加到正在生效的262項,透過區域貿易協定,從消除非關稅障礙、統一標準和貿易便利化中,獲取龐大利益。展望未來「全球價值鏈」,已成為競爭力、貿易、成長和發展之間的重要聯結,參與全球價值鏈有助於增強競爭力,獲取新型生產技術,升級到加值更高的商業活動,這也意味著參與全球價值鏈的農民,能提高收入並對農村經濟產生溢出效應。

目前主要農產品出口,往往集中在幾個國家和區域,而進口則相對分散在多個國家和區域,其中四家大型農產品貿易商佔據了主導地位,分別為阿丹米公司(ADM)、邦吉公司(Bunge)、嘉吉公司 (Cargill)和路易達孚公司(Louis Dreyfus);並非所有國家都能立刻參與到全球價值鏈中,只有那些最有能力,按照全球質量標準和效率水準,展開生產的國家才能參與其中。

而台灣農業能否融入全球價值鏈,產業本身是否具備國際競爭力,才是國內農業能否續存最重要關鍵,也是台灣農業總體規劃,以及該保留多少農地的根據。遺憾的是當前農業政策的推動基於選票考量,還是糾結在農業補貼、農民權益、農舍如何興建等等國內事務,讓人有種太過「自戀」的感覺。

目前國內工業區、科學園區內,及其他地區,還有許多閒置土地未從事生產,如何充分利用,是經濟部門首要解決的難題。至於農業未來發展,則須以產業觀點來做思考,如何將台灣農業,融入全球農產供應鏈體系,是台灣因應加入區域經貿組織的關鍵。若只想保護國內農產市場,反而會讓國內農業失去成長動能,不如透過產業結構調整,去蕪存菁,強化農業體質,並讓她在風雨中成長茁壯,當農業成為國際化賺錢的產業,還會有人質疑台灣需要這麼多農地嗎?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