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謝源張米雕祭鬼神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謝源張米雕祭鬼神

 2014-01-10 14:18
謝源張在基隆中元祭祀文物館的「普度米雕看生區」。(攝影/蔡宏明)
謝源張
簡介:

謝源張,1949年出生於基隆,因幫忙擔任總鋪師的父親製作中元普度的「麵粉尪仔」(捏麵人),而學會捏麵人。年輕時學過水墨、油畫,也畫過漫畫、卡通,1980年中期以後矢志推廣捏麵人,2001年以後以「米雕」之名取代「捏麵人」,發展成具雕塑概念的創作。他的「中元祭看生看桌米雕」保存了中元祭典的傳統精神,也呈現開創性的樣式,基隆市政府列冊為文化資產「鷄籠中元祭看桌與看生米雕」技術保存者。

堅持就會成功,我一定要讓基隆市成為看桌米雕的故鄉!—謝源張

米雕就是捏麵人

第一次聽到「米雕」,大多會以為是「米粒上的雕刻」。其實「米雕」就是一般人熟知的「捏麵人」。謝源張卻認為「捏麵人」是民間俗稱,他喜歡稱「米雕」,也提到另一個稱呼是「江米人」。

以麵食做成牲禮、蔬果的形狀當供品,由來已久。傳說諸葛亮南征,渡江時風浪不止,孟獲建言用人頭和牲畜祭祀。諸葛亮覺得用人頭太殘忍,改用麵粉搓成人頭狀,混上牛、羊等肉去替代。也有傳說,諸葛亮是以糯米團捏塑人形和畜生模樣祭祀。以糯米捏塑,所以稱為「米人」。

「捏麵人」是華語,台灣土生土長的老一輩則說「捏秫米尪仔」(lia̍p-tsu̍t-bí-ang-á,捏糯米人偶)。中國北方「麵」是主食,捏的是「麵人」,戰後推廣「國語」,「捏麵人」遂成「官方」說法,且眾說成俗。南方以米食為主,自然用糯米來捏。台灣老一輩講的「秫米尪仔」,和上海人口中的「江米人」、福建泉州所稱的「妝糕人」,相應契合。

謝源張推廣的「米雕」,已不再使用糯米或麵團,而是用土司麵包粉,再加美勞用的樹脂。樹脂乾了就像塑膠,不會乾裂、發霉。他加入「雕塑」的概念,運用了可誇張動態的支架材料,如鐵線、保麗龍、竹籤,又顧及在地糯米素材的原意,而正名為「米雕」。

中元祭供品的米雕

1949年出生基隆的謝源張,父親謝九如是一位總鋪師(廚師),平日除了外燴辦桌,每逢農曆七月,也應景製作糯米尪供品。以前的廚師,承包中元祭,必須商借一間一樓的房子,最起碼十個總鋪師參與作業,忙碌的情況可想而知。謝源張也經常應節幫忙,耳濡目染,而熟悉米雕製作和中元普度的傳統規矩。

基隆的中元祭典,一直保留著清代以來的傳統科儀,由宗親會輪流主事,各宗親會「輸人不輸陣」,都卯足勁去辦。

基隆中元普度,除豬公、牲禮,還以葷桌、素桌及洋式桌三種筵席,俗稱「三連桌」之「金松宴」來祭拜,供桌上除了可吃的葷素菜餚,還有製作精美的米雕。

米雕的製作,一方面緣於季節性蔬果的欠缺,比如象徵吉祥的橘子,只有冬天才有,農曆七月若要拜橘子,就以米雕製作。另一方面,也是傳統飲食的裝飾技藝,一如現代廚藝中的蔬果雕。因此演變成建醮、普度、法會等宗教活動中的「看桌米雕」。

把米雕當成創作

謝源張初中就讀基隆三中,受美術老師李鴻銘啟蒙,努力學過「國畫」。初中畢業後,考入港務局所辦的基隆裝卸學校。他遇到美術老師黃淇村,跟著學習油畫,奠定了藝術創作的基礎。當兵退伍後,他曾經以漫畫為生。1980年代初期,台灣卡通動畫界為日本卡通及美國迪斯奈代工的年代,他也參與了這項產業。他也是業餘的假日畫家,和同好組畫會、辦聯展。

油畫、水墨、漫畫、卡通,這些創作經驗,養成謝源張對造型、色彩的敏銳度及素材的表現力,也比過去的「『捏麵』人」更有創造力。1980年代中期,他開始捏起麵粉尪仔,越捏越有心得,發現這是值得推廣的技藝。

1988年立下決心,致力推廣,自1991年起開始到大學的學生社團、國小教師研習班、國中教師研習營、青年研習營等教捏麵人, 1996年在基隆文化中心舉辦第一次「捏麵人師生創作展」。

當時「捏麵人」幾乎是瀕臨消失的民俗技藝,謝源張的師生創作展,經過報導,引起極大迴響;加上每年基隆中元祭典,媒體報導普度供品中精緻的「看桌米雕」,更加引起文化界的關心。2001年以後,「米雕」一詞才出現在他的每一次活動宣傳,意味著他更深層的思考,他決意展開「自創」的藝術創作形式。

嘗試Q版公仔米雕

基隆中正公園內俗稱主普壇的「中元祭祀文物館」,長年展示台灣中元普度的相關文物。展場正中的「普度米雕看生區」有謝源張製作捐贈的普度三連桌祭品米雕,也有捏塑封神榜人物的「看生」。三連桌即分別擺著葷食、素食、西餐的三列長桌,以縮小比例,除了以米雕「重現」可食祭品也有祭典中的米雕。

這些米雕有水果、花卉、飛禽、走獸、魚蝦、昆蟲、糕餅、佛像,近百件維妙維肖。而封神榜人物「看生」則根據神話塑造,不同人物拿著不同法器(武器),服裝、表情、動態十分生動,堪稱傳統米雕的傑作。

展場的另一邊則有一組「放水燈」米雕,結合糊紙工藝,呈現庶民擠滿港岸觀看施放水燈的景象,岸邊道士作法,街中陣頭、神將、花車隊伍迤邐,彷彿聽見鑼鼓喧天、炮聲四起,熱鬧非凡。

為了構思傳統古裝人物的造型,謝源張不但參考電視歷史影劇,也蒐集台灣、日本、中國出版的封神榜、三國演義、水滸傳的版畫、漫畫、插圖,工作室資料櫃滿滿的圖庫,意味著源源不絕的創作靈感。

為了推廣,除了改良材料,他也結合自己擅長的繪畫,在畫有山水背景的板子上做成「浮雕」,再用畫框框起,還以書法題字落款。他製作的門神、四大天王、獅子銜劍,就像一般的手工藝創作。

近年宗教界興起「文創熱」,流行各式Q版「公仔」,謝源張也不落人後,將創意導入卡通式的Q版米雕,透過社區大學的教學活動,連小朋友都覺得米雕很有趣,而不再只是中元祭典、建醮、法會中不可「褻玩」的供物。



栩栩如生的各式「連桌米雕」,是謝源張專為基隆中元祭祀文物館製作的作品。(攝影/蔡宏明)



謝源張製作的封神榜神話人物米雕。(攝影/蔡宏明)



謝源張製作的中元祭典「放水燈」米雕。(攝影/蔡宏明)



謝源張製作中的傳統人物米雕。(攝影/蔡宏明)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