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登高望遠 華僑改稱僑民有容乃大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登高望遠 華僑改稱僑民有容乃大

 2018-04-16 09:45
僑委會日前由委員長吳新興領銜,將「華僑熱心公益自動捐獻獎勵要點」名稱修正為「僑民熱心公益自動捐獻獎勵要點」。(圖/張家銘)
僑委會日前由委員長吳新興領銜,將「華僑熱心公益自動捐獻獎勵要點」名稱修正為「僑民熱心公益自動捐獻獎勵要點」。(圖/張家銘)

海外支持中華民國台灣的人,分別有華僑、台僑,有華裔、台裔,僑委會為尊重大家的立場,決定採包容性說詞,統稱「僑民」。台灣的國籍是採雙重承認,所以旅居海外國民及已有外國籍者均可以稱僑民,是指暫時或永久離開其所屬國的一種移民,回到本國定居的則稱歸僑

僑委會日前由委員長吳新興領銜,將「華僑熱心公益自動捐獻獎勵要點」名稱修正為「僑民熱心公益自動捐獻獎勵要點」。據僑委會表示,僑民更有解釋空間,政策沒有改變,仍然會繼續尊重僑界各自的用法及表述名稱。對於僑委會將「華僑」改為更廣義的「僑民」,國民黨的海外附隨組織,一位前「全美台灣同鄉聯誼會」總會長認為,「這次捨棄華僑名稱的作法,相信會在海外,掀起比當時僑委會委員長張富美提倡的『僑胞三等論』更嚴重。」事實顯示,海外僑社並未掀起波動。

「全美台灣同鄉聯誼會」只是海外僑團之一,這個團體早年是由「國民黨海外工作會」支持成立,如今很多地方分會已經成為一人團體,自爽自嗨,前不久還為「歐華年會」事件,嗆吳新興委員長應該下台,結果全世界沒有一個地方響應,由此可見這個團體,現在毫無一點影響力,這位前會長所言,也就不值得一評。

近十數年來,國人對華僑與台僑社團迭有爭議,台灣的僑務政策到底該以「華僑」或「台僑」為重,有人基本立場是將傳統意義上的華僑,視為台灣的負擔。曾有立委在質詢吳新興時,表示「台灣與中國爭取的僑胞是重疊的,很多貪婪的僑社,是台灣與中國的僑務資源通吃,若加上他們旅居本國的福利,這種人等於享用了三個國家的納稅錢,實在荒謬!所以不應該是兩千萬台人,服務四千萬華僑。要求『僑胞』必須嚴謹定義,不能把人民納稅錢丟進模糊無底洞。」

從台灣移民出來的,是台僑。早期自中國移民出來的,是華僑,這都是僑委會願意提供服務的僑民,在僑委會官網上現在有「華僑證照法規」,可見目前對「華僑身分證明」的用途與申請,目前仍使用華僑一詞,即可看出僑委會對華僑的政策未變。吳新興曾言「只要是認同並支持中華民國,僑委會都樂意交朋友」,但問題是在哪種論述下的中華民國?小英的中華民國好像只是台灣,國民黨的中華民國有點包含中國,這也就是各人的認知問題了。

「華僑為革命之母」一詞,已經普及成為最常被引用來形容「國父」、華僑與辛亥革命三方關係的詞句。由於當年辛亥革命成功,仰仗大量海外僑胞支持,華僑一詞因而常用來形容海外華人或海外華裔人士。

不管對於中華民國台灣政府或是國民黨而言,僑務一直是重點發展的政策項目。蔣介石敗逃台灣後,1950年國民黨進行改造,華僑被定位為反共抗俄的主力之一,僑務的操作轉為爭取海外僑胞政治上的認同與支持。現在國民黨己和共產黨是好朋友,海外黨工觀念應該也要改了。

國民黨之所以一再宣傳「華僑為革命之母」,是因為早年以東南亞地區,尤其是港澳的地方黨部,為爭取僑民支持的重點,後來黨工都往美加跑,所以將重心移到美加地區。此一事實可證明,國民黨在需要僑胞支持時,就說一套好聽的話,對照如今和共產黨談和,連僑民也不再相信國民黨了。

「僑民」是以政府的視角所稱,只要中華民國台灣政府,仍採取血統主義的國籍法,不論是否具有外國籍,只要認同台灣政府,即是僑委會努力爭取的對象,國民黨的附屬組織搞分化,是起不了作用的。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