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論文造假案,台大校長楊泮池已表態不續任,台大校方預計本月23日進行臨時校務會議討論因應。不過台大論文案牽扯出的不只是最高學府長達10年以上的學術造假行為,也與台灣生技產業發展10年以上仍空轉脫不了干係,學界持續呼籲:「主管機關科技部與教育部若沒有積極追查的作為,也形同共犯。」
據了解,台大上周程序委員會開會,根據校務會議決議,預定在4月23日上午召開臨時校務會議,討論楊泮池不續任案的因應方式。除討論後續遴選新校長的時程外,在新校長上任前,可能會由副校長代理,但因副校長代理校長職務並無明確順位,因此當天可能也會討論由哪一位副校長代理校長職務,確定代理人後將提報教育部核備。
即便楊泮池不續任台大校長,但顯然可見的是,論文造假案的傷害已成,這場不只是學術圈醜聞、也關係著台灣產業發展的案件,該被深入追究責任,而不是輕縱。
陳芳明:護航楊泮池讓外國學者看不起台大
政大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陳芳明昨天在臉書痛批「政府到現在還在裝聾作啞」,他寫道:「我到香港訪問時,在一些場合可以聽到教授們對台大頗有鄙夷的言談。楊泮池與論文造假者合作10年,竟然可以全身而退,完全不必負任何行政責任。台大公布的調查內容,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為了護航楊泮池。連『公正調查』也在造假,更使學界也遭到鄙夷。外國學者不僅看不起台大,也看不起教育部與科技部。」
陳芳明提到:「我們從台灣出國訪問時,也被瞧不起。蔡政府到底發生什麼事?」他並引用《天下雜誌》這期出刊的報導內容:「政府投入超過300億發展生技醫藥,為什麼催生出一堆假論文,卻沒有一個能夠上市的新藥?」
整件事讓陳芳明產生一個強烈的感覺:「我們好像是在聯航班機上被搶拉出去的那位華裔乘客,我們也一起陪葬,一點尊嚴都沒有。」
取自陳芳明臉書
《科學月刊》:科技部、教育部不作為就是幫兇
《科學月刊》日前也發表「重申:不作為的科技部與教育部就是幫凶」一文,文中指出,《科學月刊》於3月31日引用國際出版倫理委員會(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 COPE)訂定的規範質疑科技部生科司司長蔡少正所說的:「對於現在已經發現有問題的論文,如還沒去函相關期刊更正,基於作者與期刊間約定,作者應主動與期刊更正,科技部無任何可使力的地方」。
《科月》認為「造假論文作者所任職的機構以及提供研究經費的單位,是可以直接聯絡期刊要求撤稿的(editorial retraction),尤其是像台灣目前已經完成調查程序,掌握了充分的證據之後,這樣的要求是完全合理且必須的。」。即時撤稿能盡可能減少其他研究者引用錯誤論文、依照其發現繼續進行研究、或是得到錯誤結論的機會,例如在統合分析中「重複計算」了重複發表的論文或類似的情況。」
同時舉出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 NSF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在2016年對北卡州立大學一個化學實驗室的造假論文處理一例,即向《Science》期刊主動提出更正或撤稿的要求。呼籲,除非科技部與教育部不相信自己的調查結果,不然,不作為的科技部與教育部就是傷害學術倫理和生技醫藥發展的幫凶!」
取自《科學月刊》粉絲頁
楊泮池24年研究經費11.2億 遠高於台大教授平均5千萬
台大論文造假案並未隨著台大校級調查及教育部、科技部複審調查報告出爐後,讓爭議稍緩,各方輿論仍持續關注。最新出刊《天下雜誌》即報導,根據政府研究資訊系統(GRB)蒐集台大醫學院教授1993年至2017年在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各機關委託研究計畫、各機關科技類自行研究畫擔任計畫主持人的件數與經費,比較台大醫學院212位正教授的計畫經費平均,結果發現,楊泮池居第一名,拿到11.2億台幣,遠高於每個教授平均的5321萬台幣。
楊泮池等人掌握大塊的資源,卻繳出造假的成績單,只是哽咽的宣布不續任,實在難以服眾。主管機關若沒有大破大立的作為,改變學閥壟斷、資源掌控少數人手中的生態,重新檢視資源分配的規則、樹立紮實研究的風氣,大家如何能夠期待再過10年,台灣的生技產業和學術造假風氣會有什麼轉變?可嘆的是,台灣還有幾個10年可以空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