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立於日治時代1915年的台灣第一所台人子弟中學--台中一中,5月1日歡度百周年校慶,從台灣及僑居世界各地的一千多位校友,齊聚一堂慶賀母校下一個百年,能百尺竿頭更上一歩。而日治時期曾任中一中校長或教師的後代家屬,也有近十位自日本趕來來共襄盛舉。但最令老中青數代校友最關切的話題,居然是建校初始一中主體代表建築物「紅樓」,在1970年被硬生生拆除改建為鋼筋混凝土建物乙事,許多校友紛斥當年主導拆紅樓的校長段茂廷,是中一中的「罪人」,連對當時贊同並協助拆除紅樓之議的資深肄業校友謝東閔,也有微詞,掃到校友們憤怒的「颱風尾」。
中一中建校紀念碑首句:「吾台人初無中學,有則自本校始」,即透露了中一中在台灣教育文化史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日治時代大正年間,日人唸基礎教育謂之「小學校」,台人則念「公學校」。畢業後,日人子弟有專收日人的中學可繼續升學(如台北一中即現建中丶北一女中等),台人子第在台灣則升學無門,須東渡日本或西赴中國,才有升學機會。當時台灣以文化協會、櫟社等文化團體為主的仕紳,認為如此不平等教育政策,將危害台灣子弟受教育、汲取知識及文化傳承的危機,於是共商發起籌設供台人子弟升學的中學,由霧峰林家林烈堂丶林獻堂等十七位發起,向台灣總督府申請准予籌設後,於1915年5月1日借校舍教室,招收兩班學生正式創校。
籌設過程中,土地及建設資金全由台人自行籌募,其中林烈堂捐地一萬五千坪(現值約值200億元)又捐款二萬圓(當時會社工員薪水每月約二圓)丶辜顯榮三萬圓丶林熊徴二萬圓丶林獻堂一萬五千圓丶蔡蓮舫一萬圓丶鄭拱北一萬圓⋯⋯,共204人合捐24萬8千8百圓。花五年時間,完成了以「紅樓」和現今「校史館」為主體建築,外加平房之圖書館、學寮(宿舍)等,其中以紅樓最為美侖美奐,和總督府同樣式的紅磚二樓凵字型建築,和檜木為窗欞丶以及原木地板,甚為美觀堅固,為中一中人的「精神堡壘」所在。
但天有不測風雲,於1970年時,時任校長段茂廷以二層樓建築浪費空間為由,擬拆除紅樓改建為四層樓辦公室及教室,遭到校友和學生強烈反對,段茂廷求助於中一中讀一半(二年)的第八期大學長--時任省議長的謝東閔,謝允相助,回母校演講謂:「舊的不去,新的不來」,省政府遂撥款拆除紅樓,改建為鋼筋混凝土的「莊敬」樓,紅樓化為灰燼。
紅樓被拆除雖已40餘年,但餘波盪漾至今猷存。近十多年來,有諸多校友建議拆除目前已呈老舊的「莊敬樓」,原地重建紅樓正面建築。不但校友多方建議,連現在在學學生也多有贊同,還在音樂會中場時間,抗議段茂廷40多年前拆除紅樓之不智與不當。
今年當選為傑出校友的東華大學教授施正鋒表示,中一中是台灣人民族主義的象徵,而紅樓是中一中的精神,可惜不見容於國民黨政權,把美好建築硬生生拆除,希望有機會復建,還我紅樓。
同様在今天接受傑出校友表揚的台中市文化局長王志誠(路寒袖)則表示,紅樓是台灣經歷日治時代中學表徵,紅樓不明不白被隨意拆除,是一件台灣文化古蹟史上最遺憾和最痛,所幸校史館還獨存並重新整修啓用,差可留下一點有形的文化資産,如能重建紅樓,絶對支持到底。
曽任中一中校友會長的環隆科技董事長歐正明,以他曾去波蘭首都華沙參觀為倒,有意義的歷史建築,如遭半毀,可保持原狀,做為戰爭紀念,但如全毀,可原地原狀復建,並不失歷史價值。他聽説莊敬樓有拆建之議,那復建紅樓是令人殷盼的事。
校友立委黃國書認為,莊敬樓如要改建,復建紅樓是最佳方案,他在立法院會督促教育部朝此一方向規劃。正在進行立委選舉的張廖萬堅,也以校友身分表示舉雙手贊成,討回一中人共同的記憶聯結。
校長陳木柱表示,他完全了解校友和同學們的感受。他說:「讓我們大家一起努力,把紅樓『蓋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