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台灣的窮忙經濟,裹足不前的低薪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台灣的窮忙經濟,裹足不前的低薪

 2016-02-23 17:13
台北電腦展是全球第二大。但該產業的PC和NB發展已經趨疲,許多廠商競逐微利,難以突破瓶頸。(Wiki, Rico Shen, 20160223)
台北電腦展是全球第二大。但該產業的PC和NB發展已經趨疲,許多廠商競逐微利,難以突破瓶頸。(Wiki, Rico Shen, 20160223)

GDP增長,錢去哪裡了?

台灣從1960年代開始,許多有遠見的人努力打拼,使台灣的經濟起飛。那時的以工業取代農業,再加上科學園區的高科技聚落,及政府的重大公共建設和國家型企業,創造了台灣的經濟奇蹟。那個年代的台灣做甚麼賺甚麼,很多中小企業大豐收。從圖一可以看出台灣從民國70年到104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一路直線往上走。所以理論上台灣人民是越來越富有,平均收入越來越多才是。

        

         圖一:台灣歷年的GDP(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作者製圖) 

但是為何這幾年來,台灣人民一直感覺到生活困苦,收入不夠應付開銷?GDP不是一直往上走嗎?從下面的圖二可以看出個大概。

        

         圖二:台灣受雇者的平均薪資(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人力運用調查報告,作者製圖) 

從民國69年到89年間,收入直線地成長,可是到了89年後,就幾乎紋風不動地徘徊在35000元上下。直到現在才到36500元的平均薪資。可見台灣的人均收入停滯不前,且已經有一段時間了。而且這個表還未加入因為通貨膨脹造成的實質薪資縮水。我們再從下面表一來看,2015年受雇者的平均收入為36500元,受雇者收入小於30000元的超過38%,而有高達56%的受雇者收入少於35000元。薪水少於40000元的則高達68%。

GDP不是逐年增加了嗎?為何平均薪資沒有增加?可見這麼多GDP的收入所帶來的利潤越來越少,企業多在賺比以前更微利的錢,人民當然拿不到好的平均薪資了。這樣的薪資水準跟其他國家比,只能說比下有餘,比上還差很遠。到底發生了甚麼事,讓台灣人的平均收入一直裹足不前?經濟的改革迫在眉睫!

        

         表一:2015 年台灣受雇人員薪資與百分比(資料來源:主計總處人力運用調查報告,作者製表) 

台灣目前產業概況

台灣目前比較有規模的經濟產業,就屬電子業跟製造業和零售業。先從電子業來看,電子業最大的收入來源還是落在個人電腦和筆記型電腦(PC/NB)低毛利產業的營收。而較有利潤跟科技基礎的晶圓雙雄產值也只有PC/NB的25%,所以高毛利產業只占較小百分比。從較具規模的廠家來看,目前的PC/NB廠就5家,晶圓廠就2家,大者恆大的趨勢非常明顯。

再來看台灣目前蓬勃發展的中小企業。從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資料統計來看,中小企業較多產值的製造業跟零售業,大企業的總產值大約是眾多中小企業總產值的2倍,但是中小企業的家數卻是大企業家數的25倍以上。

所以整個台灣目前的產業情況,我們可以歸納幾點出來:

1, 大者恆大:在一個比硬體跟低毛利的產業裡面,若你要拚成本跟利潤,只有大公司才有存活的本錢。

2, 台灣的企業家數很多:若是很多家新創公司,那小企業家數多,當然無可厚非;但若大家都在做me too,然後有一堆小企業,那代表大家互相競爭所帶來的毛利所剩無幾,無怪乎要有很多無良黑心及汙染企業了。

3, 代工跟低毛利產業還是台灣的主流:代工跟低毛利產業的毛利極低,人事成本是此產業的致命傷。低毛利產業越興盛,越不會讓國人的收入增加,而且受雇人也不會直線上升,反而只會留下總部,然後工廠往其他低工資的地方移動。以前工廠會設在大陸,現在因為大陸工資變貴,大家又開始移往東南亞跟印度。

台灣為何薪資低落?

我們從上節產業現況,看到了台灣大部分的產業還是處於低毛利跟代工產業。可是台灣也有很高毛利的晶圓代工跟積體電路(IC)設計呀?為何台灣的薪資這10年來一直裹足不前?藉由下面幾點分析,可以清楚了解問題所在。

1, 代工跟低毛利產業容易造成低薪資跟失業問題:雖然代工業跟低毛利產業的產值有時候也不少,但是這種產業所需要的人力,有9成以上都是工廠及線上操作員,不需要太多的知識背景,所以薪資只會低不會高。因為產品只會越賣越便宜,人事成本往上調,老闆虧錢就收攤了;或是直接將工廠外移,反而造成更大的失業問題。

2, 企業家數太多,容易造成低薪的惡性循環:大公司毛利已經很低,小公司更低。台灣人又愛做me too,小企業為了搶單,偷工減料,各種黑心手段無奇不有,把價格殺下來後,變成大公司也要殺價。如此地惡性循環,倒楣的受雇者能夠維持基本工資就不錯了。

3, 台灣高利潤創新公司太少,無法拉抬平均薪資:高利潤公司如IC設計產業有著人人羨慕的高薪,但畢竟是非常少數,年營收總和佔不到製造業的1%。所以實在無法對台灣的平均薪資有任何的影響。

所以台灣的薪資收入其實一直是在一個死胡同裡,難怪這10年來一直沒有太大變化,但是物價房價卻變化很大,如此沒有民怨才會奇怪呢!

如何走出這個死胡同

台灣的經濟改革必須顧慮到現況跟未來的結構性改變,所以我們提出的改革方式如下。先解決目前的代工廠及低毛利公司互相競爭的短期問題,長期必須往品牌跟創新的高利潤公司走。

1, 企業整併:台灣太多在做me too,所以光自己人就殺價得很厲害,傳統產業跟銀行業,甚至IC設計業也是。政府可以鼓勵一些有意願的企業互相整併,讓彼此的獲利空間獲得改善。這是短期的改革方法。

2, 企業轉型:企業在整併後,蜜月期也不會有太久。雖然整併少了些對手,增加獲利空間,可是潛在的對手還是會慢慢出現,一些開發中國家也會跟上來。所以在整併的同時,會有多餘的重複人力,將其放入未來產品的研發,且高利潤的部位也要慢慢放入。如此當敵人逼近時,企業已經做好準備,除了毛利結構提升,高利潤產品部位也慢慢放量。

3, 企業總部在台灣:產業最後還是會將生產低利潤產品的工廠外移,但原來人員也早已慢慢投入較高利潤產品,續留台灣總部的工廠,並協助其他國家低利潤工廠的管理。如此在台灣的員工除了不會減少,也會新增工作機會。且這樣的薪資只會高不會低。

4, 經營企業品牌:企業不能一直走低毛利的路線,這條路最後會走到盡頭。企業必須勇敢往品牌跟高利潤廠走下去,總部在台灣,做全世界的生意,讓別人為了代工訂單來為你開工廠。這是經濟改革長期的方法。高利潤品牌廠是台灣90%以上的企業不敢走的路。但是這條路也是台灣提升薪資結構最有效的一條路。品牌廠的市場在大陸跟歐美,不在台灣,需要長久耕耘才行;且品牌經營需要創意跟創新,公司需要投注大量資源才行。

5, 政府輔導協助:政府在經濟改革的角色裡,屬於輔助的角色。太過強調某些產業其實也會抹煞其他產業的生存空間。政府最重要的是利用國家資源輔助無法自行升級的企業,提供教育訓練給其員工,或是幫忙磋商其他公司來合作一起升級。而合併的公司所需要的教育訓練也很重要,必須人才再造才能為這些公司提升未來競爭力。政府要洞悉先機,先行安排社會條件、法律規範跟需要的擴充環境,讓可能的產業在發展過程中順利沒有阻礙。不用等別國有經驗再做,反過來讓企業在台灣有經驗可以推廣全世界,做世界的生意。

6, 教育的改革:台灣目前教育制度跟方式已經無法提供企業創新跟高毛利企業足夠的人才。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要教出有創意頭腦的學生,要教出有自我表達跟勇於創造的學生。填鴨跟窮忙式的教學跟制度已經跟不上時代了。

我們是 the only

台灣是個島國,本該有著冒險患難的精神,往外開拓,賺世界的錢。期待再一次的經濟改革再奠定台灣百年的根基,讓台灣成為亞洲的瑞士,國土小卻有很多世界著名的企業品牌,讓台灣舉世皆知。我們不是me too,我們是 the only!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