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香港學者:後疫情時代 產業鏈洗牌 去中國化是主流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香港學者:後疫情時代 產業鏈洗牌 去中國化是主流

 2020-04-14 11:43
中國逐漸復工了,但美國、日本卻相繼傳出有意協助企業從中國撤回當地的聲音,擺脫對中國的依賴。BBC訪問了香港學者,一致認為,在疫情過後,企業會出於分散風險的考慮,把部分產能遷出中國。亦即,後疫情產業鏈「去中國化」或將成為主流。圖/取自新華網
中國逐漸復工了,但美國、日本卻相繼傳出有意協助企業從中國撤回當地的聲音,擺脫對中國的依賴。BBC訪問了香港學者,一致認為,在疫情過後,企業會出於分散風險的考慮,把部分產能遷出中國。亦即,後疫情產業鏈「去中國化」或將成為主流。圖/取自新華網

武漢肺炎禍延全球,不僅造成歐美等國公衛體系崩潰,禁足令、封城等措施衝擊民生經濟,而產業供應鏈問題更因中國停擺造成各國出現「口罩焦慮」、「呼吸機焦慮」或「藥品焦慮」。美國、日本相繼傳出有意協助企業從中國撤回的聲音,擺脫對中國的依賴。BBC訪問了香港學者,一致認為,在疫情過後,企業會出於分散風險的考慮,把部分產能遷出中國。亦即,後疫情產業鏈「去中國化」或將成為主流。

武漢肺炎爆發之初,美國商務部長羅斯就曾於1月30日強調,疫情可能有助於工作崗位更快重返北美,美國總統川普日前也說「美國必須擺脫對中國的依賴。」以及製造業獨立,近期美國白宮官員甚至計劃為美國企業離開中國的成本費用買單。日本也在宣布緊急狀態後,在經濟刺激方案中,有22億美元用於協助在華日商,將生產線撤回日本。

後疫情時代的產業鏈布局,已成為近期各國關注焦點,BBC報導稱,當疫情從中國轉向歐洲和美國後,一些歐美國家陷入「口罩焦慮」、「呼吸機焦慮」或「藥品焦慮」。比如,中國不僅長期是口罩生產大國,而且展現出極強的產能爆發力,在2月初到3月初,短短一個月,口罩日產能從1000萬片迅速爬升到1億片。在藥品領域,中國的原料藥產量佔全球的60%,影響著全球大型藥企的生產。中國呼吸機產能比較少,但佔比也達五分之一。

BBC指出,疫情造成這些產品的緊缺,再加上長期形成的政治互信缺失,使歐美國家開始產生焦慮情緒。美國就有議員提出,希望立法終止對中國的原料藥依賴。

BBC訪問了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教授張洪濤,他直言,當把所有雞蛋放入一個區域或國家籃子時,無論籃子看起來多麼安全,它被打翻是早晚的事。跨國企業因此必須在成本和風險之間尋找平衡。

張洪濤解釋,將產業鏈大部分移出中國既痛苦又耗時,但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並不是任何人的明智計劃,或者哪個遠見卓識領導人的政策使然,而是幾十年來有機增長的結果,這意味著產業鏈上中國之外的部分,已經圍繞中國工廠充分優化,以獲取更高利潤。「要離開它(中國),也非短短幾年時間可以辦到。」

「對於美國和歐盟來說,硬幣的一面是金融獲利和經濟利益。 另一面是國家安全和政治健康。」張洪濤預計,疫情之後會看到西方國家擁有更大、更強力的政府,他們會引導、鼓勵或強迫對國家安全至關重要的產品的生產,要麼返回本國,要麼遷到可以信任或者能夠控制,或者價值觀相同的地區或國家。「某種程度上與中國的脫鉤或聯結減弱將會發生,某些行業慢一點,某些行業快一點,而中國的老齡化將會加速這一過程。」

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助理教授吳靖表示,之前發達國家擔心的是中國工廠關閉,但三月份,各主要經濟體紛紛封鎖抗疫,他們的工廠也都關閉。這時企業無法再強調成本和風險的平衡,因為事態超出對供應鏈的傳統理解。「我們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供應鏈風險挑戰。」

吳靖認為,產業鏈的全球化已經發展到某種盡頭,他的研究發現2015年跨境供應鏈的合約就到了峰值,但其他領域還沒有,比如跨境金融的全球化到今天還在大幅增長。他說,不妨開一個腦洞——接下來產業鏈可能會有本地化趨勢,但是資本會開始扮演更強的角色。

吳靖舉例,抗疫過程中的口罩可能是越南生產的,但是工廠的資本可能來自香港或者中國內地。再比如,未來中美貿易戰繼續打,中國的產能是否可以轉移到馬來西亞,但是中國通過資本聯結這些產能。「總而言之,未來產業鏈可能會變得越來越本地化、區域化,但是背後通過資本和技術進行全球化、網絡化的聯結。」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