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食品安全問題總診斷論壇」5日進行第二天的議程討論,學者在會中感慨:「官員來來去去,食安沒人重視」。政府沒把食安當重大事件,食安變成國安,整個社會對食安要更加重視,必須靠基層力量。
「官員來來去去,食安沒人重視」
食安論壇擔任「食品製造業者之自制與食安及法規檢討」單元討論引言人的台南應用科技大學副校長翁家瑞在會中表示,「官員來來去去,食安沒人重視」,政府沒有把食品安全當重大事件。食品本來是很基礎的民生需求,如今卻變成國安問題。
他說,要藉由國家力量再統籌實在疲於奔命,必須靠基層力量進而管理。整個社會對食安議題應更加重視。
翁家瑞表示,過去擬定相關食品認證如OK標章、食品GMP認證標章、健康食品標章等,然而,若有這些自主管理制度及食品衛生優良認證標章存在,為什麼還有那麼多食安問題?什麼人要負責督導使業者認真執行?顯示政府及相關單位在制度面未確切落實。
政府必須落實食品工廠源頭管理
擔任「食品製造業者之管理與食安及法規檢討」單元討論引言人的中華食品安全管制系統發展協會秘書長陳淑惠指出,台灣小型食品工廠居多,如同以前的一句口號「客廳即工廠」,規模較小的食品工廠其食品從業人員對衛生安全知識及法規認知缺乏,委託代工工廠或受委託代工的工廠普遍存在,政府必須落實食品工廠源頭管理。
她說,包括工廠登記和實際製造地不同、食品添加物未落實管理,進口食品添加物無中文標示、食品添加物證與規格不符、複方食品添加未置於專區、工廠實際使用範圍比許可範圍再擴大或與原來許可配置圖不同、無原料紀錄、未建立追溯追蹤制度、未建立產品回收標準作業程序、產品標示不實、不完整或宣稱易生誤解等等,都是工廠常見缺失。
如何改善食安,陳淑惠建議:食品標示應標示「製造廠商」;全面食品工廠建立有效追溯追蹤制度,落實有些縣市訂定的自治條例明確規範48小時完成下架回收;落實食品添加物管理;中央成立稽查大隊,利用目前食藥署的各區管中心人力,加強稽查能力訓練,比照藥廠查核方式,中央與地方稽查人力分工合作。
設置有機農業專法規劃政策目標
論壇討論「食安驗證制度及追溯系統」單元時,宜蘭大學應用經濟與管理學系教授兼環境教育中心主任黃璋如也反映,目前與有機農業相關之法律或辦法,都只針對有機農產品的驗證管理,卻無有機農業發展的規劃與政策目標。設置有機農業專法,並以促進有機農業之發展政策為主軸,方能達到擴大有機農業面積之目的。
黃璋如建議,在有機驗證制度及有機專法之立法上面,能站在發展全國農業為有機農業的角度來思考、規劃及施政,以建設一個沒有食安問題及農業環境污染的國家。
此外,台灣大學園藝系教授許輔也在研討會中建議,針對產銷履歷制度,應設有完整的輔導體系,讓參與制度者瞭解為維持驗證制度本質,稽核單位不可同為輔導單位,輔導教育能完整落實於生產單位,協助參與安全農業政策,使驗證機構能專職與稽核考察之作業執行;生產者是否參與驗證考核制度,則可由經營業者自行決定,勿因驗證與輔導混淆不清導致制度窒礙難行。
與會的中央畜產會主任林松筠也反映,CAS驗證制度之追溯系統目前只追到上一層來源,當產品發生問題時雖可往下游追蹤回收問題產品,但無法追溯到發生問題之牧場去作輔導與管理。建議政府應大力支持開發農產品產地鑑識方法,才能做好原料來源之把關。
政府態度須主動消除民眾不信任感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組主任許惠玉呼籲,主管機關之態度須更主動開放,做預防性的風險溝通,對食安事件即時回應,公開經確認及檢驗的數據,提供民眾可充分了解的資訊,而不是等媒體踢爆,才被動的做危機處理式溝通,徒增消費大眾的猜疑害怕,更累積民眾的不信賴感;另外,消費者也應認識風險概念,對事件做瞭解及理性思考,而非一味靠感覺判斷,並積極爭取自身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