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會轄屬的「美中經濟安全審查委員會」(The 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在其年度報告建議國會修改法律,並授權「國外投資委員會」(Committee on Foreign Investment),有權禁止中國國企收購美國企業。報告還說,允許中資收購美國企業,存在著「本質上的高風險」(inherently high risk),也將傷害美國的國家安全。
美國網路媒體《華盛頓自由燈塔》(The Washington Free Beacon)10月27日披露的一則報導內容,係根據該委員會報告的最終草稿,預計正式報告書將在11月16日發佈。美中經濟安全委員會引述羅迪恩公司(Rhodium Group),長期造蹤中國企業對美投資的一分調查報告內容指出,光在2016年上半年,中國企業在美投資額達到184億美元,約為2015年同期的3倍。報告說,雖然中國企業的負債比率繼續向上攀升,卻仍藉著不斷收購外國企業,以獲取政府補貼。另一方面,中國政府則有意繼續利用國企,實現其工業層面,以及外交戰略目標。
一直以來,中共持續透過國企做為主要「經濟工具」,藉以推展、實現其國家壯大目標。報告認為,中國企業對外收購戰略並非完全出自市場考量,而是有其「政治目的」。報告寫道:中國共產黨利用國企,作為實現其國力目標的基本手段。允許中國收購美國企業,將對美國帶來高風險,因為北京國企,透過收購,或取得美國企業的實際控制權,就可藉由其所獲取的科技、情報,以及市場能力,為北京政權服務,並拿來打擊美國的國家安全。
中共嘴巴上說得好聽,並一再宣稱會讓市場本身,扮演資源分配的「關鍵角色」;實則,直接或間接補助的北京國企,向來就是中國的政治工具,藉以獲取其社會、工業,及其外交政策的影響力;至於,國企之外的私人企業,中共也透過政治連帶性,資金挹注,以及法律外的控制手段,獲得控馭權。
企業競爭力等於北京國力
「美中經濟安全審查委員會」的年度報告指出,以收益獲利而言,中國前100大企業裡面,由現任或前任中央政治團體控制者,高達95家。另外,私營企業也大量獲得中共財力補助,以中國的跨國公司吉利汽車(Geely Automobile)為例,該公司在2011年就得到國家1.41億美元的補助,佔其年度淨營收的5成以上。
報告書也指出,北京國企在各自不同的戰略角色上,持續收購國外企業。其戰略層面包括有:1.能源及資源公司,目的在於穩定中國本土的資源供應,避免價格大幅變動,並學習新資源及其萃取技術;2.科技公司則著重於獲取先進技術;3.製造業著重於打進目標市場,避免其它國家對於中國保護主義的指控。
另外,美中經濟安全審查委員會的報告還提到,中國透過「策反」和「駭客」攻擊等間諜手法,獲取美國機密。報告認為,有證據顯示中國把原先分散的間諜網路,包括中國國安局、解放軍和民間「愛國駭客」等力量,統合串聯起來,盜取美國國家機密。報告書列舉近幾年美國政府官員和軍隊指揮官,為中國提供情報的案件,以及中國駭客攻擊美國電網和金融系統等案件。報告認為,一旦美中2國發生摩擦,中國(可能)已具備「嚴重干擾和破壞美國基礎設施」能力。
報告書還舉例指出,今年8月,美國聯邦調查局(FBI)技術人員常坤山(音譯:Kun Shan Chun)承認利用職務,為中國提供FBI美國機密,其中包括560萬份指紋資訊。中國可能利用這些資訊,入侵FBI系統獲取機密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