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欄】基隆廣東麵v.s.台南意麵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欄】基隆廣東麵v.s.台南意麵

2018-04-21 13:25
基隆人說「廣東麵」的語意大抵和台南人說「意麵」的意思差不多。圖/魚夫
基隆人說「廣東麵」的語意大抵和台南人說「意麵」的意思差不多。圖/魚夫

基隆人說「廣東麵」的語意大抵和台南人說「意麵」的意思差不多。

來到基隆孝三路,仔細算算,十幾家賣基隆乾麵,在地人呼之為「廣東(仔)麵」,問為什麼叫「廣東麵」,賣麵的都是廣東來的嗎?通常得到的回答是「啊知,反正大家都這麼說。」

在台南,到處都在賣意麵,諸如福州意麵、汕頭意麵、鹽水意麵、關廟意麵、鍋燒意麵,儘管麵條做法不同,寬細不一,統統自稱是意麵;意麵引進台南,或說福州、或說廣東,日治時期曾擔任《臺灣民報》記者的黃旺成(菊仙)遊福州,在他的日記裡記載1919年3月18日記載至「晝南軒食意麵」,看來福州果真早有意麵乎?但現在去福州,我還未之見也;又有人說意麵是「尹麵」的訛音,係清朝汀州寧化人(今中國福建省境內),後來在廣東惠州當官時發明了這種先炸後煮的麵,這麵大為流傳,菜館裡叫「汀州尹麵」或「廣府尹麵」,2018年獲得米其林一顆星的台灣粵式餐廳「大三元酒樓」裡有道「上湯焗中蝦」,就是蝦和尹麵的最佳搭配,只是那尹麵和吃台南意麵的滋味大大不同。

難不成基隆人說的廣東麵也是尹麵衍變而來?在我來看應該不是,那是一種寬扁的麵條,基本上有二種調製法,一為極其簡易的淋上一瓢油蔥豬油,再捻進些許豆芽菜,幾近乾拌麵的做法;另一種則是多了一個步驟,再加一匙特製醬油。前者如果來到孝三路巷子內就會遇見「長腳麵食」(長腳若作身高解,實應作躼腳),一碗乾麵、來碗小粒的餛飩湯和一盤吉古拉(竹輪)似乎成了基隆人食廣東麵的三寶,生意經常沖沖滾。


巷子內的長腳麵食從這裡走嗎?圖/魚夫攝

所謂的廣東麵由於製作簡單,因此又有人說那根本就是陽春麵嘛!說「陽春」也對,所以是一種庶民食物,乃和廣府尹麵的厚工大異其趣。我聽這種麵條在捍製時要放入些許鹼水和鴨蛋,以增加彈牙的口感,所以又和意麵有所出入,這本來是一種鹹味的湯麵,慢慢衍變成以乾麵的型態最受歡迎。

廣東麵到底是在什麼時候傳進台灣的呢?這線索要從沙茶麵先說起。研究基隆美食的作家曹銘宗曾說:

「1949年國民黨撤退來台,戰後隨國民政府遷台的各省移民,搭船來台灣並在基隆上岸,很多人定居在基隆,或曾在基隆落腳後,再搬移到台灣各個角落。廣東潮汕人來到台灣後,從沙茶炒麵攤販開始做起,也開起了沙茶火鍋店,讓沙茶開始在台生根。」

廣東潮汕人不只會做沙茶也擅製麵。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轉而捍衛台灣,1951年到1965年間啓動了對第三世界援助的機制,制定「480法案」以半買半送的方式輸運物資,其中麵粉是大宗,當時的麵粉袋因為係美國百分之百純綿「扣動」(コットン,棉花),所以許多人都拿來做內衣內褲,上面還印著「中美合作」,在重要部位且有「淨重22公斤」,那是從規格化每袋英制50磅換算過來的,而傳為笑談。因此在麵粉來源充裕下,麵食的製作便全台大顯身手了,基隆亦同。

其實,戰後福州人也大量來基隆,因為他們當中有許多碼頭船務經驗,然福州人也很會做麵食,不過如果去追溯本源,意義其實不大,就跟台南意麵一樣,已成台南飲食的一部份,就跟基隆廣東麵出了基隆,也就不叫廣東麵的情況是一樣的了。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