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以愛之名勇敢犧牲!開啟菲律賓獨立之路的黎剎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以愛之名勇敢犧牲!開啟菲律賓獨立之路的黎剎

120年前12月30日 菲律賓國父黎剎被西班牙殖民政府槍決

 2016-12-31 11:58
《菲律賓國父:黎剎傳》作者/林衡哲 出版社/遠景出版社
《菲律賓國父:黎剎傳》作者/林衡哲 出版社/遠景出版社

【編按】筆比刀劍更為鋒利。120年前的12月30日,當時還在西班牙統治下的菲律賓愛國詩人黎剎,在這一天被殖民政府槍決。死前,他面無懼色,要求正面行刑,反而是劊子手膽怯。黎剎自己表達對菲律賓的愛,義無反顧,這份堅定,讓菲律賓人驟然意識到,除了脫離西班牙而獨立之外,他們已經別無選擇了。菲律賓獨立建國後,為紀念黎剎在精神上對所有菲律賓人民的鼓舞,因此他也被尊稱為國父。

閱讀了林衡哲醫師的黎剎傳,才知道菲律賓還有一位這麼可敬,被尊稱為國父的偉大人物。讓我更為驚訝的,實質上他並不是什麼傑出的政治家或革命家,而只是一位單純的文人,正確地說,是一位才華洋溢的詩人。他文筆的細膩、想像力的豐富,與真情無法掩抑的流露,讓他的詩不僅廣受當代人,也深受後人的激賞與敬佩。他的曠世之作,於壯義成仁之前所寫的訣別詩--「永別了,我的祖國」﹝東方白譯﹞,看了不但令人熱淚盈眶,而且還忍不住熱血奔騰、豎立起敬。

別了,祖國,艷陽之土,
南海之珠,失去的樂園,
我樂於把這凋零之軀獻給你,
即使再年輕,再健壯,再幸福,
我仍然毫不憐惜,把它獻給你。

我愛之夢,我生之慾,
在悲泣,為你這將高飛的靈魂,
在歡唱,因你終將遠離這多愁的囂塵,
為國而死,不正是你日夜所望?
然後躺在她的懷裡,安然無恙。

既無十字架,也不見碑坊,
當我的墳墓已被人遺忘,
讓犁犁過,讓鍬翻過,
在我骨灰被風吹散之前,
將它撒播,覆蓋大地。

當我飛過高山越過大海,
然後隱入無形我不在意,
驚歎空間的浩瀚與時間的無際,
我將帶著光明與色彩,
傳播我的信心,我的愛。

黎剎雖是個極有成就的詩人,但是導致他在35歲的英年,即被佔領者西班牙政府處死的原由,卻是他流浪於國外的貧困潦倒中,所賣力掙扎才得以印行出版的兩本小說--「別碰我」以及「叛國者」。這兩本小說,均是取材於西班牙統治下實際發生的事件,才會敏感地挑動了佔領者的神經,於菲律賓真正暴發了反統治的革命之際,黎剎不幸被當做殺雞儆猴的對象而喪失了生命。事實上,黎剎自始至終都是一位不主張武力的和平主義者,他反對武力的理由,是認為流血革命的時機尚未成熟,冒然行事只有遺害牽連到無辜的百姓。因此終其一生,他一直都致力於教育、開班、開學堂,甚至於被流放外島四年多的其間,也以他中樂透所贏得的獎金,買地蓋學校,用心地教育著年輕的一代。所以黎剎之被處死,可說是一件相當無辜的歷史事實,即便如此,臨死前他仍然面不改色地從容就義,還在刑場要求槍擊手正面行刑,卻反而被怯懦的槍手拒絕,還是要他轉過身去才敢動手。

聰穎過人與多才多藝的黎剎之枉死,雖可說是菲律賓歷史上的一大損失與憾事,然而他壯烈的犧牲,卻使菲律賓人驟然意識到,除了脫離西班牙而獨立之外,他們已經別無選擇了。「別碰我」與「叛國者」這兩本小說,以及「永別了,我的祖國」這首憾動人心的訣別詩,不啻播下了菲律賓革命的種子,直接間接地導致西班牙政府的瓦解,成就了菲律賓最終的獨立。相信如果黎剎於地下有知,他必然是可以含笑而瞑目了。俗謂,「人之死可以輕如鴻毛,亦可重如泰山」,於黎剎的身上,我們無異已領悟到「重如泰山」的真義了。

以最和平堅定的心 面對最威權殘暴的政權

中學學英文的時候,曾經唸過「Penismightierthanthesword」這句話,當時還是無法完全體會「筆比刀劍還要鋒利」的真意。直到留學美國,參與了海外台灣人的民主運動,開始揮筆寫了「林芸專欄」多年,於「遷黨回台」運動中,曾經到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申請回台簽證時,卻被蠻橫地阻隔了回鄉之路。當時我就質問辦事人員,被拒絕的理由究竟是什麼,他笑了一下,然後用英文說道,「Penismightierthanthesword,這句話妳聽過了吧?」所以,「筆比刀劍還要鋒利」這句話,在我的心裡,從此烙下了永恆的印記。黎剎個性溫和,文采洋溢,是個和平主義者,然而他寫的兩本小說與詩,卻成了威權統治者心中最大的恐懼,不得不以最殘酷的手段來結束了他年輕的生命,這不啻再度印證了「筆比刀劍還要鋒利」這句名言。

黎剎雖是一位詩人,然而他也是一位聲名遠播極為出色的眼科醫生。當初他立志學醫,就是為了醫治他母親的眼疾,最後也如願以償地,成功地為他母親動了白內障的手術。然而他的才略過人,卻是很少有人超越得過的。他曾經周遊列國,但是都能於短時間內學會當地的語言,包括日語、德語、西班牙語等十多種語言。此外,他又是一位得過獎的雕塑家,也是發明家、建築與測量師、教育家、都市計劃師、水利家、農業家、經濟學家等等不勝枚舉。歷史上,同時擁有這麼多才華,又有實例經驗者,似乎很難再找到第二人了。黎剎要是沒有英年早逝,相信他對菲律賓的貢獻會是無可計量的。不過,如老阿奎諾,明知身陷危險,依然吾往矣一般,黎剎由香港回國之前,早已經意識到可能情勢不妙如入虎口,但是他仍然枉顧眾人的警告與親人的哀求,毅然決然地踏上歸程,步入人生最後的一段旅程,他「求仁得仁、義無反顧」的決心,相信也是他得以死得重如泰山的因素之一。

於閱讀黎剎傳的過程中,從頭到尾,似乎都可以看到,過去海內外的台灣人,辛辛苦苦地維護台灣主權,與賣力追求爭取民主自由的影子,以及血跡斑斑的腳印痕跡。由日治時代到國民黨威權統治,到今日半吊子的民主國家,那種無法抗拒的威權迫害、那些前仆後繼的血汗身軀,海內外台灣人同仇敵愾的努力與掙扎,這一切血淋淋的事蹟,似乎與菲律賓的歷史相互暉映著。黎剎義無反顧的犧牲,導致了菲律賓的獨立成功,對照之下,蔣渭水、所有228的受害者,鄭南榕、陳文成、林義雄母與女等無辜的犧牲,卻仍然無法造就出台灣的獨立建國,也難怪蔣渭水等英雄們,今日在地下仍然笑不出來。

筆可以有如毛絮 亦可比刀劍還要鋒利

黎剎傳給我們的啟示有三:第一,一向受人看輕的文人,一生過著沉默貧困的生活,連出版一本書都艱辛困難。然而,筆可以有如毛絮,亦可比刀劍還要鋒利,如黎剎一般,這個抉擇,完全在於你自己的手中。林衡哲醫師與黎剎雷同,自學生時代起即開始翻譯外國名著,他的志向,以及醫者與文人的雙重身份,不啻與黎剎不謀而合。由文星出版社,新潮文庫,到主導海外的台灣文庫與望春風出版社,他的一生,也幾乎獻給了台灣文化,他之被稱為「文化醫師」,實在是當之無愧。我願意藉此嘉勉他,「德不孤、必有鄰」,繼續加油!

黎剎和平主義的思想,導致他極為重視教育,於課堂上,他找到了人生中堅定不移的目標。反觀今日的台灣,雖說已邁入民主國家的行列,然而教育系統阿里不達,司法仍然被執政者當做尚方寶劍般地任意揮舞,社會的公平正義難求,這就已經失去了民主國家最基本的要件了。再者,在中國的威脅利誘,與當權者的諂媚附和之下,台灣國家的定位難奪,進而錯亂了下一代的認知與思維,如何教育我們年輕的一代予以正確的國家、民族與民主觀念,也成了我們刻不容緩的當務之急。這是黎剎傳給予我們的第二個啟示。

第三個啟示則為,黎剎的壯烈成仁,雖造就了菲律賓的獨立,然而慘遭馬可仕幾十年來的貪腐獨裁統治,即令經歷過阿奎諾的犧牲,阿奎諾夫人,與他們的兒子,現今的阿奎諾總統的掌政,其貪腐的惡習至今仍然積重難返,嚴重殘害了國家的成長與進步,才會導致爛殺爛捕台灣漁民以求些許利益的事件發生。菲律賓人獨立自主的理想與願望,雖然有幸比台灣早日達成了,但是國家的發展一直佇駐足不進,要是黎剎再度看到今日腐敗的菲律賓,相信他一定會捶心疾首到抱頭痛哭的。民主這條道路,走起來的確是相當地坎坷不平。我們也必須由菲律賓的實例中吸取寶貴的教訓,努力地將台灣導向清廉公正、司法獨立的民主正途,進一步達成「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之偉大的終極目標。

本文原標題:筆比刀劍更為鋒利(原載於2014.4.11)
《菲律賓國父:黎剎傳》作者介紹
林衡哲本名林哲雄,就讀台大醫學院時,曾催生「新潮文庫」,引進無數世界名著,並 翻譯《羅素傳》等名著;並在旅美期間於南加州創辦「台灣文庫」,出版無數台灣文化名著和傳記。回台後創立望春風出版社。
三十年來,致力於台灣文化國際化、人文化、本土化的工作,曾催生三首蕭泰然協奏曲,並舉辦「台灣名家演奏系列」,把台灣音樂家作品,推上國際舞台,正如黎剎期待「馬來文藝復興」,林衡哲也期待能催生「台灣文藝復興」。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