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仁醫心路】奉獻台灣47年...瑞士來的布素曼修女遺願要當台灣人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仁醫心路】奉獻台灣47年...瑞士來的布素曼修女遺願要當台灣人

2017-11-05 10:51
布素曼修女與宋玉潔修女姊妹情深。圖/作者提供
布素曼修女與宋玉潔修女姊妹情深。圖/作者提供

「台灣就是我們的故鄉,這裡是比瑞士還要美麗的國家,我們要埋葬在台灣......」瑞士來的布素曼修女曾這麼說,奉獻台灣47年,布素曼修女生前有一個願望:「我想留在台灣,擁有一張台灣的身分證。」可惜,今生她的願望沒能夠實現......

「哪裡有需要,我們就往哪裡去。」她從群山環繞的瑞士而來,具有護理師執照的布素曼修女,因著這句話,28歲那年遠渡重洋來到台灣。

她的一輩子,都給台灣了。

那個年代的台灣,是艱辛的年代。布素曼從富裕的瑞士抵達台灣後,她到了台灣最東部的台東,和其他修女們深入台灣最偏遠的山區服務。來台灣後,她們發現台灣醫療資源極度貧瘠,決定在偏鄉建立醫院。從無到有,沿途是篳路藍縷,2年後,「關山聖十字架醫院」落成,布素曼修女就在這裡用她的護理專長,照顧最需要幫忙的病人。年輕的布素曼,充滿了幹勁,她不怕辛苦、不怕艱難,樂於面對一切艱難的挑戰!布素曼做起事來快又有效率,其他夥伴為此給她取了個綽號,叫作「布素快」!


布修女年輕時的照片。圖/大澳灣文化工作團

在醫院服務2年之後,瑞士總會提供機會讓布素曼修女再到美國進修護理和英文,布素曼學成之後,帶著所學再回到台灣。

從此,她不曾再離開台灣。

布素曼除了在醫院照護病人,由於台東幅員遼闊,她也和其他同仁深入山區偏遠部落探視無法外出就醫、卻是真正需要,也最需要醫療照護的民眾。有些部落村民褥瘡傷口都已發臭,卻一直沒有就醫,還好有布素曼修女,她不辭千里為親自到宅幫這些病人換藥,有的傷口都已潰爛發臭,她卻從不嫌惡,照護病人,就像照顧自己家人一樣。


布素曼修女到宅居家照護。 圖/大澳灣文化工作團

走過台灣最艱辛的年代,當馬偕醫院在台東設立分院之後,布素曼和其他同仁決定將「關山聖十字架醫院」轉型為療養院,她們要專門照顧最貧困、臥病在床的病人。

28歲從瑞士來到台灣,轉眼間超過40年的時間過去,修女老了,她們還是不願離開台灣。她們常說:「台灣非常美,我們非常喜歡住在這裡」,布素曼修女也是抱持同樣的想法,她不願意退休回到瑞士。

「台灣就是我們的故鄉,這裡是比瑞士還要美麗的國家,我們要埋葬在台灣......」布素曼修女這麼說。一生以台灣為家,她要以台灣作為世上生命的終點站,布素曼修女一直是這麼想的。布素曼有一個願望:「我想留在台灣,擁有一張台灣的身分證。」


布素曼修女遺願:要當台灣人。圖/聖十字架慈愛修女會

可惜,她的願望沒有成真。

布素曼堅持到宅服務居家病患,即使忍著身體病痛,她也要做到不能再做為止。人們看她臉色不對,問她是不是不舒服,她只說:「脖子以下都不舒服。」但是她說還可以做,忍著病痛,繼續做「該做」的事。幾天之後,葛玉霞修女看到布素曼沒有起來吃飯,才趕緊把她送到醫院去救治。布素曼人到了醫院,心還惦著她的病患,想要趕快回家。

布修女沒有在醫院待很久,隔天凌晨,回歸主懷。

她想當真正的台灣人,想要拿到台灣身分證的願望,也成了永遠的遺願。布素曼修女生前曾表示「想要埋葬在台灣」,眾人將她安葬在關山,在這個她奉獻了一輩子的土地。「以前的人是沒錢,沒辦法就醫或改善生活;現在的人是心靈比較匱乏,卻找不到治療的藥。」布素曼修女來台灣奉獻47年,她是這麼看「以前的人」和「現在的人」;瑞士來的布修女遺願是要當台灣人,其實不管有沒有這張台灣身分證,她早已是最正港的台灣人!

【相關連結】

張肇烜醫師的臉書專頁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