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童心的洪櫻瑜,擅長織布、鉤針及卡片梭織等編織技巧。她從日常生活中擷取創作靈感,將圖案素材再現成一件件生動作品。熱愛編織的她,也期望透過自身的教學與創作,帶動桃園編織新文化。
回憶起開始接觸編織那年,洪櫻瑜笑著說,當時她純粹想學些手工技藝,填補育兒空暇時間,於是報名了編織班,沒想到意外地喚起她國中時家政課的記憶。她從基礎學起,越做越感興趣,從此一頭栽進纖維編織的世界。
編織即解謎 交織細心與耐心
比起常見的圍巾與包包,洪櫻瑜更喜歡娃娃這類立體的東西,重拾編織技藝後,她第一個完成的作品就是獨角獸玩偶。對鉤針編織頗具心得的她,隨手拿起一旁的小熊玩偶解釋,鉤針就像是3D列印,運用不同圈數的加減,才能呈現玩偶腹部的圓弧線。
一路從玩鉤針到後來的織布,她總是樂於鑽研新技巧。無論是影像鉤織、卡片梭織或是織布,在進行作品前,常常會需要花很多時間進行規劃,接著一步步照著計畫走,以織出完整圖樣。對她來說,編織是拆解謎題的過程,雖然難免會卡關、織錯,但她始終樂在其中。
不管是用鉤針鉤出立體布偶,還是卡片梭織製成相機背帶,只要經過事前的分解步驟,編織過程就會更加順利。圖/林冠良
用心感受生活 織出針線情
問起平時創作的靈感來源,洪櫻瑜說,起初由於一邊育兒一邊編織,許多作品都與孩子有關。孩子喜歡《星際大戰》電影,她就以鉤針鉤出電影中的R2-D2機器人;陪伴孩子閱讀繪本的同時,也讓不少書中角色成為她創作的主題。
她以鉤針織出的小黑熊,靈感來自作家幸佳慧的《小恐龍、小黑熊一起去吹風》。洪櫻瑜提及,自己深受幸佳慧的創作理念影響,「要如何和自己的土地、生活做連結?」是她編織作品時常思考的問題。2020年她入選第三屆纖維創作獎的「山林迷蹤」相機背帶,上面織有「石虎」圖樣,就是希望能喚起更多人對這片土地的重視。
洪櫻瑜說,編織需要細心與耐心,一不小心織錯就要花上好幾倍時間補救。圖/林冠良
客製化課程 讓興趣發芽
除了創作,洪櫻瑜曾於桃園土地公文化館駐館開課,現在則應社團和學校邀請進行編織教學。每次她總會詢問學生上課目的,再依需求客製化課程內容。在一次與精障團體合作的課程,因臨近端午節,洪櫻瑜就設計香包編織教學,讓精障朋友可以和陪伴者一起完成作品,陪伴者在編織的過程中,也能稍微獲得放鬆、喘口氣的時間。
「編織帶給我很大的樂趣,我也想帶著更多大、小朋友一起玩!」洪櫻瑜表示,只要付出心力,小學生也能編織出好作品,因此她希望能透過教學,將編織這項技藝向下紮根,經過學員想像力的灌溉,讓編織文化在桃園成長茁壯。
運用織帶機輔助編織,能透過經緯交織出背帶、手環等工藝作品。圖/林冠良
※本文轉載自《桃園誌》No:70
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臺,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