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那一年的這一天】1862.4.20 巴斯德滅菌法首次測試完成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那一年的這一天】1862.4.20 巴斯德滅菌法首次測試完成

2017-04-20 08:00
食品界廣泛使用的巴斯德滅菌法,是由巴斯德發明、1862年測試成功。圖/Wiki Public Domain
食品界廣泛使用的巴斯德滅菌法,是由巴斯德發明、1862年測試成功。圖/Wiki Public Domain

舉世聞名、被廣泛運用在延長牛奶、酒類等食品保存期限的「巴斯德滅菌法」(pasteurization),首度於1862年4月20日這天,由法國科學家、「微生物學之父」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完成測試,證明其有效性,之後正式發表,為食品界帶來革命性的突破。

巴氏滅菌法的原理

巴斯德滅菌法又稱巴氏滅菌法、巴氏消毒法,或稱低溫消毒法,原理是利用較低的溫度,既可殺死病菌,又不犧牲食品營養風味。它的做法,是把混合原料加熱到攝氏68~70℃;保持此溫度30分鐘後,急速冷卻到零下4至5℃,藉此殺滅食品中絕大多數的致病細菌,達到衛生安全、延長保存的目的。這種滅菌法已被普遍用於牛奶、葡萄酒、啤酒和果汁消毒。

講到巴氏滅菌法,一定得認識發明者巴斯德。他出生於1822年12月27日,1895年9月28日逝世,享年72歲。這位法國微生物學家因倡導疾病細菌學說(菌原論)和發明預防接種方法而聞名,除了知名的巴氏滅菌法為食品界帶來深遠影響外,他也是第一個發明狂犬病和炭疽疫苗的科學家,因而被稱為「微生物學之父」。

巴斯德生於法國小鎮多爾,父親是拿破崙軍騎兵隊的退伍軍人,後成為鞋匠,家境並不富裕。由於對科學的興趣,巴斯德進入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就讀,1845年取得碩士學位,1847年取得博士學位。

早期的巴斯德是化學家,於大學擔任化學教授,並有許多相關研究。早在大學時代,巴斯德便開始對化學結晶體形態和結構的研究,曾提出分子不對稱性理論,開創立體化學研究的途徑。

之後因為法國的葡萄酒業非常有名,但久置的啤酒和葡萄酒會變酸。里爾的釀酒商向巴斯德請教如何防止之道,開啟了巴斯德的相關研究之路。他發現發酵是因為微生物(酵母菌)的增長造成的,酒變酸和發酵類似,不過是由不同的微生物引起的。這個發現改變了以往認為微生物是發酵的產物,發酵是一個純粹的化學變化過程的錯誤觀點。

值此同時,巴斯德透過大量實驗提出:環境、溫度、酸鹼值和基質的成分等因素的改變,以及有毒物質,都以特有的方式影響不同的微生物。他以此理論創立「巴斯德消毒法」。

1862年,巴斯德以實驗證明煮沸的肉湯不會增長細菌,否定長久認定的「生物隨時可由非生物發生」的自然發生說(無生源論、自生論)。他提出「一切生物來自生物」的結論(即生源論),是第一位了解微生物存在於食物中及其作用的科學家。

提出預防接種理論,發明狂犬病疫苗

此外,由於法國南部當年養蠶業面臨危機,一種疫病造成蠶大量死亡,絲綢工業遭受嚴重打擊,損失慘重。他也研究出消滅蠶病的方法,捍衛法國在絲織產業與時尚工業的優勢地位。接著將研究範圍拓展到家禽、家畜與人類疾病作用的方式,成功找出對抗「雞霍亂」和炭疽病的方式,並進一步研發疫苗預防。巴斯德提出「預防接種」的免疫學理論,認為傳染病的微生物在特殊的培養之下可以減輕毒力,變成預防病害的疫苗。

1881年,巴斯德著手研究狂犬病,1885年研製出減毒狂犬病疫苗,名聲響亮引來大西洋彼岸的求助。當時美國新澤西幾名男童遭到感染狂犬病的犬隻攻擊,性命垂危。這起新聞引起美國民眾的重視,自發集資協助這幾名男童跨越大西洋至巴黎,尋求巴斯德的救助,而巴斯德也不負眾望,利用他研究出的狂犬病疫苗,在同年7月6日成功治療遭受狂犬咬傷的9歲兒童Joseph Meister。

巴斯德於1887年在巴黎募捐創立公益型私人研究所「巴斯德研究院」。此後巴斯德研究院對於傳染病的防治研究一直處於領先地位,1983年成為第一個成功分離出人類免疫不全病毒(HIV)的機構,對於白喉、破傷風、結核、小兒麻痺、流行性感冒、黃熱病和鼠疫等也有許多革命性的發現。1908年起,該機構已有8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Nobel laureates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