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女嬰高燒6天吃克流感無效 原來泌尿道感染惹禍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女嬰高燒6天吃克流感無效 原來泌尿道感染惹禍

2歲前的兒童約有7%曾罹患泌尿道感染,發生率僅次於上呼吸道感染和腸胃炎

 2016-05-18 14:47
一名小女嬰高燒6天,檢查發現禍首並非流感,而是泌尿道感染引起。圖/新竹馬偕提供
一名小女嬰高燒6天,檢查發現禍首並非流感,而是泌尿道感染引起。圖/新竹馬偕提供

近來天氣多變,忽冷忽熱,許多小朋友感冒發燒。新竹市一個10個月大的女嬰,連續6來高燒不退,爸媽以為她是流感,帶她到住家附近兒科診所,診所醫生開了克流感和抗生素,都不見好,後來到醫院掛急診,檢查才發現是泌尿道感染。

臨床統計,有3成的兒童發燒是泌尿道感染引起,詳細檢查、對症治療相當重要。

新竹馬偕醫院小兒腎臟科主任李明達指出,這名小女嬰到院精神、活動力和食慾都很不好,容易哭鬧,由於女嬰反覆發燒,卻沒有合併咳嗽、流鼻水等呼吸道感染,也沒有腹瀉、嘔吐等腸胃道症狀,懷疑可能為泌尿道感染,隨即安排女嬰接受檢查。

 不及早治療恐傷腎功能

女嬰尿液常規檢查中發現膿尿及白血球脂酶陽性反應,抽血檢查也發現白血球及發炎指數C反應蛋白(CRP)顯著上升,腎臟超音波看到右側腎臟腫大、有發炎現象,核子醫學檢查確定右腎有急性腎盂腎炎。

在等待尿液細菌培養結果出來前,醫療團隊給予廣效型抗生素,待尿液培養結果顯示為大腸桿菌感染後,再更換為專治大腸桿菌的抗生素。幸好女嬰對藥物反應良好,住院3天退燒,出院後持續服用抗生素,前後共接受兩星期的抗生素療程。抱著康復的小寶貝回家,爸媽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李明達指出,泌尿道感染是兒童最常見的細菌感染,過去曾有統計發現2歲前的兒童約有7%曾罹患泌尿道感染,發生率僅次於上呼吸道感染和腸胃炎。泌尿道感染大多是上行性感染,也就是肛門附近的細菌自尿道上行,侵犯到膀胱、腎臟引起感染。

如果孩子已能表達尿尿會痛、肚子痛,家長較容易聯想到泌尿道感染的可能進而就醫,但嬰兒期的泌尿道感染往往呈現與泌尿系統無關的症狀,如發燒、哭鬧、食慾不佳或延遲性黃疸,很容易為家長忽略。如果沒有即時治療進展到急性腎盂腎炎,日後可能引起長期併發症如腎臟結痂使腎功能受損,或高血壓、蛋白尿。

要教女童正確擦屁屁的方法

泌尿道感染的機率會隨年紀增長,兒童抵抗力變強、泌尿系統發育成熟而漸次降低。如果病童為偶發性感染,大多與衛生習慣不當有關,包括家長要勤換小寶寶的尿布,避免細菌孳生,小男生如果包皮太緊,家長幫孩子洗澡時,要留意清潔,也要教導小女生如廁從前面往後面擦,避免把肛門口的細菌帶到尿道引起感染。

家有嬰幼兒的家長就醫前記得先觀察孩子是否有感冒或腸胃炎症狀,如果已經發燒2、3天且其他症狀不明顯的話,建議接受尿液檢查。

李明達表示,當懷疑孩子可能是泌尿道感染,可經由尿液常規檢查確診,項目包括用試紙檢測尿液中的白血球脂酶和亞硝酸鹽,及將尿液離心後以顯微鏡檢查膿尿和細菌。尿液試紙檢測操作簡單迅速,然而試紙檢測的敏感度平均為83%,因此依據試紙檢測結果診斷是否有泌尿系統感染,仍有偽陰性可能。尿液離心鏡檢作法為將尿液離心後,取沉渣部分以顯微鏡檢查是否有白血球及細菌存在,若尿中有大量白血球即屬膿尿現象,準確度較高。

泌尿道感染的檢查方式,尿液離心鏡檢比試紙檢測結果準確。圖/新竹馬偕醫院提供

除尿液檢查,為能早期診斷,也可以透過抽血檢查及影像學檢查。抽血檢查的指標包括白血球及C反應蛋白。俗稱「發炎指數」的C反應蛋白會在感染發炎時引發身體急症反應,包括引起發燒等,所以C反應蛋白是身體急性發炎及組織受損的指標,升高幅度與感染程度呈正相關。

影像學方面,腎臟超音波能清楚呈現整體尿路系統外觀,可以看出腎臟是否因發炎而腫大,而輻射劑量低、能清楚顯像的核子醫學掃描更對診斷急性腎盂腎炎、腎結疤有高達93%準確率。

治療上,為確認受到何種細菌感染並投以適當的抗生素,會先進行尿液細菌培養。尿液培養後可以知道感染結果,包括細菌菌名、菌落數及抗生素敏感試驗,以供醫師診斷及選擇合適抗生素。若感染只侷限在尿道或膀胱,抗生素約需服用5天,如果已造成腎臟發炎,則可能需要服用2到3星期。李明達提醒,服用抗生素期間切勿自行停藥,若擅自中斷治療,細菌可能再度活躍,甚至產生抗藥性,治療將更為棘手。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