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洲桃興閣掌中劇團」自2019年起,連續3年獲選桃園市傑出演藝團隊,不論是娓娓道來的文戲或是拳打腳踢的武戲都有精湛演出,幕後推手正是領軍的張正隆,他更豐富了劇中聲光及現代元素,為布袋戲拓展更廣的戲路。
張正隆7、8歲就跟著舅舅廖明聰的戲班演出,有時也隨著父親張新黨穿梭不同的廟會場,布袋戲可說是陪著他一路長大。現在身為一團之長,他也隨著時代潮流不斷精進劇團,透過不同演繹方式,讓布袋戲同樣能成為更多年輕朋友的兒時記憶。
著迷布袋戲 接棒續演兒時戲
張正隆國中畢業後,張新黨見兒子對布袋戲興趣濃厚,於是讓他拜「輝五洲掌中劇團」的廖昆章為師,當時拜師可是件大事,除了要寫明姓名、生辰等等的拜帖,還得準備供品向西秦王爺稟告。就此,張正隆開始了他學藝的生涯。
60年代紅極一時的野台戲《白馬風雲傳》就是廖昆章所作,張正隆至今仍難忘當年看劇的激動,劇中「忍俠白馬生」騎在白馬上英姿煥發一幕,更是深深地刻在他的腦海裡。自承接衣缽後,此劇也成為「五洲桃興閣掌中劇團」的看家劇,張正隆連當年的忍俠白馬生戲偶都細心地保存下來。
《白馬風雲傳》劇中,除了主角「忍俠白馬生」,可愛的白馬也深獲觀眾喜愛。圖/張正隆提供
承襲傳統更創新 將時事納入劇本
「小時候看到戲台上不同類型的角色、變化著奇特招數,搭配口白與緊張刺激的劇情,都會忍不住把整齣戲看完。」憶起幼年時光,野台戲以金光布袋戲為主,畫風華麗的佈景加上各式音效、燈光與特技,這些吸睛特色促使張正隆從小立志學習布袋戲。
張正隆說,除了基本「練嗓」、「操偶」技巧之外,塑造人物個性、對白、變換聲調等都是布袋戲的必修課;而根據演出後現場觀眾反應作調整,則是演好一齣戲的心法。承襲了將風土民情帶進劇本的傳統,張正隆更將時事融入貼近觀眾。在 2019年桃園土地公國際民俗藝術節中,所演出的新劇目《土地公救豬豬》,就是講述了土地公如何聯手孫悟空與豬八戒,戰勝非洲豬瘟與秋行軍蟲的故事。
張正隆帶著劇團前進校園,讓年輕學子也能體驗布袋戲操偶的樂趣。圖/張正隆提供
多元嘗試 重新詮釋戲碼
隨著時代變遷、娛樂五花八門,張正隆說,「我開始在思考劇團轉型的問題,透過新編劇本、新制配樂、新型態佈景,還有大頭偶等多元化戲偶的方式,增加演出豐富度。」與桃園市文化基金會合作,開啟了他跨界合作的契機,不論是邀請金曲歌王謝銘祐演唱《白馬風雲傳》男主角忍俠白馬生的主題曲,或是與搖滾樂團合作,在內容跟形式上,張正隆都下了很大的功夫。
五洲桃興閣掌中劇團的演出常搭配豐富的特效或特技,聲光效果十足。圖/張正隆提供
「我對布袋戲演出無比熱情,很愛布袋戲、從小就認定是一生志業。」張正隆感性地說道,即使環境再辛苦,也從沒想過要收掉劇團。這幾年,他努力從事校園推廣,不僅進行校園演出,也讓學童有機會可以體驗操偶,「希望能讓更多人喜愛布袋戲,也認識台語這麼美好的母語文化,然後進來看戲,那就夠了!」
※本文轉載自《桃園誌》No:73
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