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解決海洋廢棄物問題,環保署和多個環保團體包括蠻野心足生態協會、海洋公民基金會、綠色和平、荒野保護協會、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等合作,今(13)日共同發布台灣海洋廢棄物治理行動方案,內容包括四大面向及34項未來行動,也公開宣示2030年將全民禁用購物用塑膠袋、免洗餐具、塑膠吸管和外帶飲料杯等一次性的塑膠容器,朝無塑海洋前進。
李應元表示,海洋中的垃圾越來越多,需要採取具體行動才能阻止情況惡化,這次公布的行動方案是由環保團體在「海廢治理平台」會議中先提出初稿,盤點公部門及民間團體歷年執行的海廢調查及治理策略,再和環保署多次密集討論並評估可行的配套措施後,正式向外界公布,透過「公私協力」的合作模式,持續向利害關係人溝通,盼能有效減少海洋廢棄物。
李應元也說,相信海龜的鼻子被塑膠吸管穿過的震撼畫面,大家都還記得而且也感到很心痛,其實以前沒有吸管這些東西人也都活得很好,海洋廢棄物治理還是要從㺵俺量做起,從政策規範下手,讓一次用的塑膠製品減量或是限用,環保署今年一月也開始擴大限塑範圍,未來除了購物提袋之外,也會針對免洗餐具、一次用外帶飲料杯和塑膠吸管等都採用以價制量的管制措施,預計將於2020年「內用」時不得再使用免洗餐具,2025年全面限用,2030年達到全面禁用,將從連鎖餐飲業開始。
調查海洋廢棄物結果發現大多都是一次性的塑膠食物容器。圖/李秉芳
環保團體表示,很高興環保署終於聽到民間呼籲的「公私合作」的聲音,目前海洋廢棄物以寶特瓶和塑膠瓶蓋佔最大宗,其次則是塑膠吸管、手搖飲料杯和塑膠提袋,未來他們會持續關注環保署各項政策的執行進度,也將扮演監督和助攻的角色,確保各項措施能夠如期達成。
環團們紛紛簽署海洋廢棄物治理平台的合作意向書。圖/李秉芳
副署長詹順貴則補充,海廢行動方案的重點四大面向為「源頭減量」、「預防與移除」、「研究調查」及「擴大合作參與」,除了限用禁用塑膠容器外,也將強化海灘清潔認養工作多元合作,調查海岸垃圾的來源組成並定期公布,推動五年5000艘環保艦隊攜回漁船廢棄物及海上漂流物,強化陸源垃圾和河川垃圾的攔除,最後則是海域中塑膠微粒及飲水中微型塑膠纖維的調查計畫,和環保團體合作針對國內七處海域之海水、沙灘及食物中的塑膠微粒現況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