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稻禾》紐約開花 林懷民訴說土地認同轉折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稻禾》紐約開花 林懷民訴說土地認同轉折

 2015-09-22 23:39
2013年,雲門舞集在池上鄉的稻田地帶推出《稻禾》公演預告(截圖:The New York Times/ Liu Chen-hsiang)
2013年,雲門舞集在池上鄉的稻田地帶推出《稻禾》公演預告(截圖:The New York Times/ Liu Chen-hsiang)

本週三,雲門舞集將在紐約布魯克林音樂學院的「下一波藝術節」( the Next Wave Festival )公演,預期又會是一場場台灣文化之光的驕傲展現。《紐約時報》(International New York Times)9月17日,一篇名為「雲門舞集:流溢、跳躍的台灣音符」(Cloud Gate Dance Theater: A Roving, Bounding Symbol of Taiwan),這篇訪問林懷民的專題報導內容指出,當他談起自己對雲門舞者,以及社會的使命感時表示,「我經常提醒舞者們,當他們在舞台上的時候,多數觀眾所能見到的,就是他們代表著台灣人的標幟」。他說:「每當我看着他們在舞台伸展,我都真心喜愛他們,簡直是愛慕他們了。因為,驟然間,台灣人顯得那樣自信、那樣健康、那樣優雅;這在我們成長的五0、六0年代的台灣人身上,就沒有這種特質」。

林懷民1947年出生在台灣。1949年,蔣介石與他所領導的國民革命軍,在中國內戰敗給了毛澤東的中共,輾轉逃來台灣。國民黨以獨裁手段統治台灣數10年,直至1996年,台灣人第一次用票選出自己的總統李登輝。從此以後,台灣被視為民主體制(2016年1月間,還可能選出首位女性總統)。

林懷民為嘉義縣新港人,是早年知名政治人物林金生的的大兒子,他興趣廣泛,對政治、寫作和舞蹈都擁有熱情。後來,他到愛荷華大學的作家學習班研習,並決心學習編舞。他並花了2個暑假,在紐約的瑪莎·格雷厄姆學校(Martha Graham School)學習舞蹈,同期間並取得愛荷華大學藝術創作碩士學位;1973年,他回到臺灣,創辦第一個現代舞劇團「雲門舞集」。

早在舞團誕生的2年前,林懷民和眾多台灣人一同見證,台灣近代史上的決定性逆轉時刻:1971年,聯合國以北京政府,取代台北政府,作為聯合國的中國代表。

「剛剛創立舞團時我說,『中國人作曲、中國人編舞、中國人跳給中國觀眾,』」,數代祖先皆定居台灣的林懷民說,「然後台灣就被趕出聯合國,突然之間,我想要弄清楚自己是誰」?

這段經歷成為了《薪傳》(1978)的靈感來源,它展現了台灣住民的早年歷史,以及這塊土地的第一批(漢人)先鋒開拓者(譯註:林懷民未著墨當時平原地帶,廣大的平埔族群;他們才是台灣最早的開發者、先驅者)。其後雲門還推出《流浪者之歌》、《水月》和《行草》等關於悟道的人文探索3部曲。

美國對雲門的表演評價不一。一些評論家們讚美它的創作鎔鑄東西文化,例如,2003年,安娜·基塞格夫(Anna Kisselgoff)為《紐約時報》撰文,就稱《水月》是「與眾不同傑作」;然而2011年,阿拉斯泰爾·麥考利(Alastair Macaulay)說雲門的作品「囉嗦」,批評《屋漏痕》「缺乏輕快和幽默的氣息」。

隨着雲門大受歡迎,也帶動台灣現代舞的長足發展。「在雲門舞集之前,(台灣)根本沒有所謂『舞者』一說」,台北舞蹈空間舞團的創始人兼藝術總監,57歲的平珩如此說道。「以前,人們覺得舞蹈是可以在學校裡跳跳的東西,但並不覺得它值得成為職業。人們只是把舞者稱呼為『跳舞的人』」。

台北無垢舞蹈劇場的創始人兼藝術總監林麗珍說,「如今台灣的舞蹈環境,非常多樣化,有很多風格各異的舞團」。

被問到何時退休時?林懷民不太願意回答這個問題。但他承認,雲門新劇場讓其它舞蹈和戲劇團體,也可以傳承「雲門精神」,而不僅僅只是服務雲門自己的舞團,因此他要退下來,就變得容易得多了。他說,「我不想樹立任何雕像」;他並說,「我信佛,我覺得一切都是幻影,特別是對於舞者們來說」。「我們知道台灣舞蹈誕了,但誕生的同時,也就意味著逐漸消失(譯註:生即是滅的佛教體悟)。我們創造的只是一種氛圍;你給這個社會帶來另一種氛圍,這就夠了」。

 

 
 (林懷民,雲門創始人,藝術總監和首席編舞。截圖:The New York Times/ Liu Chen-hsiang)

速寫雲門

多數台灣人就算對現代舞沒有任何興趣,卻可能對國內最傑出的表演藝術團,雲門舞集這個名號耳熟能詳。

台北的巴士、捷運,車廂兩側裝飾著雲門舞者們的圖像。來到熱門的淡水鎮,便可以看到這個劇場4月間正式啟用,這個耗資6億多元的亮麗新劇場。如果人們坐中華航空公司的飛機,甚至可以搭乘「雲門彩繪機」,飛機上有著眾多舞者們照片。這架飛機去年開始運營,華航指出,雲門代表了「台灣文化的佼佼者」。

雲門舞集成立於1973年,是台灣第一個職業舞團。42年後,它成了一串串與台灣這個島嶼,密不可分的流動符號。一年之中1/3時間,它都在世界各地巡演,本週它將在一年一度的「下一波藝術節」(Next Wave Featival)演出,為布魯克林音樂學院獻上2013年創作的《稻禾》,演出長度持續整晚。這是該舞團第6次訪問布魯克林音樂學院,它也是這此美國巡演的第一站,之後舞團還將在明年1月在洛杉磯演出,2月在華盛頓演出,並於春天前往巴黎。

雲門舞集創辦人、藝術總監兼首席編舞林懷民,今年68歲,他將提升台灣的海外形象,視為重責大任。「他是重要公眾人物」,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教授林雅婷( 音譯Yatin Lin)說。「因為台灣的政治現實處境,我們的政治領導人,很難在海外積極活動,所以很多人認為林懷民不僅僅是個藝術家,也扮演著台灣文化大使的意涵」。

9月間,這位舞蹈家來到雲門位於淡水新劇場的排練場,舞團成員做個親身演練示範。他穿着自己的招牌制服,黑T恤,黑褲子,手上是黑色背包和一包香煙。他坐在一張桌子上,面對著舞台上,準備為《稻禾》演出,進行排練的22名舞者。

配樂響起,是客家民謠、古典和西方交響樂的巧妙結合;先是一位孤獨的舞者,大步走上舞台,手中是一支長長的,顫巍巍的藤杖。在接下來的70分鐘裡,舞者們頓足、跳躍,伸展身體;將雲門的融合美學精神,淋漓盡致發揮出來。它結合西方古典舞技巧,以及東方的「圓渾」運動。舞者事先必須接受特別訓練,諸如武術和太極。舞台上的穿插演出,沒有鋪設背景;而是一段段豐富視頻影像,內容是台東池上鄉,稻米從生長到收穫的全部歷程。

多數時候,林懷民靜靜地坐着,隨手做着筆記,只是偶爾才叫喊幾句,諸如「別急,別急!」,「呼吸!」,舞者跳完最後一段,按照設計的舞蹈動作來個鞠躬動作,收場。這時他站起身來繼續做筆記,並且和有點小問題的人做溝通交流。後來舞者們在舞台上圍着他,坐成一圈,用泡沫軸伸展身體,按摩肌肉。他告訴大家,排練順利,現在他們只需要好好注意身體,迎接即將到來的季節性公演。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