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台灣鯛陷困境的諍言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台灣鯛陷困境的諍言

 2017-06-01 14:33
從台灣鯛這些年所遭遇的產銷困境,證明以台灣狹小的消費市場,要想穩定農漁業產銷,必須要有國外市場來調節。圖/wbyfish@flickr
從台灣鯛這些年所遭遇的產銷困境,證明以台灣狹小的消費市場,要想穩定農漁業產銷,必須要有國外市場來調節。圖/wbyfish@flickr

台灣鯛外銷遭遇東南亞業者競爭,產銷出現重大危機,致前景看淡、價格疲軟。為穩定台灣鯛產銷及價格,政府推動計畫性生產機制,今年全國總生產目標為五萬公噸(往年約七萬公噸),當放養量達80%,就會發布預警訊息,達到目標量時也會再公告,作為漁民放養參考。

南向的警訊:巴沙魚衝擊台灣鯛?

採取總量管制是方法之一,然而在自由競爭市場,如何達到預期目標,需要有完整的配套及誘因,否則將爆發養殖戶不滿。以目前所了解政府作法,在養殖申報制度無法落實的情況下,想要將產量從七萬公噸縮減為五萬公噸,難度超高;何況在東南亞盛產之低成本巴沙魚(兩者在國外有顯著的競爭與替代效果),若透過新南向互惠或區域自由貿易談判,大量進入國內市場,將排擠到台灣鯛在國內的消費市場。政府相關部門應未雨綢繆,別又各自為政,最終受害的是國內養殖業者。

政府一再宣稱台灣鯛肉質佳,食用安全性高,但是從日前網路上還在傳吳郭魚含有化學物質、壞油脂含量過高、破壞環境、可能致癌、養殖場管理不善等因素,要民眾應停止食用,雖已遭政府反駁非事實,目前國內多數台灣鯛(改良型吳郭魚)養殖無論環境、生產技術、人工飼料、養殖設施、藥物使用等均相當現代化。不過市售台灣鯛含有臭土味的情況仍時有所聞(與水質、底土、藻類、放射菌等等有關),才會讓消費者產生誤解(以為是吃動物排泄物所致),甚至出口之台灣鯛還被驗出含不當的藥物殘留,雖然不是常態,但確實影響到台灣鯛的外銷及新興市場的開拓。這部分還需要透過業者、政府、水產試驗研究機構共同努力,尋求有效的解決方法,不能老是視而不見或一味否認,應重視消費者的感受!

水試所的育種利多,養殖業者空等多年

優良的養殖品種是水產競爭的重要關鍵,也是台灣水產養殖的強項。過去在國內水產試驗所與民間繁殖業者共同努力下,育成的台灣鯛,無論品種及單性養殖技術確實較其他國家為佳;尤其台灣鯛生魚片加工技術更是受到國外讚譽。然而這些年來,國外在吳郭魚品種改良(如吉富吳郭魚等)、養殖及加工技術提升、化學藥物使用管控等均有極大的進步,已能通過美國、歐盟等嚴格進口管控國家,台灣鯛原有優勢已逐漸消失。儘管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數年前即對外宣稱,在台灣鯛育種上獲得重大突破,所育成的新品種,成長速度較原來品種快30%,也可以提高冷凍魚片的步留率(意指生鮮食品經處理後,可販賣的部分與原有全部之比率),卻一直未見該技術移轉給民間繁殖業者,或由該所提供魚苗給國內養殖戶來飼養,讓國內養殖業者引頸期盼多年而不可得。

為此,再次呼籲該所應該立即提供該優質品種魚苗,給國內養殖業者放養,再配以日常管理(包括水質、飼料、用藥等)輔導,相信將有助於國內台灣鯛養殖競爭力的大幅提升;若有任何問題亦應對外說清楚講明白,不能置若罔聞。

從台灣鯛這些年所遭遇的產銷困境,證明以台灣國內狹小的消費市場,要想穩定農漁業產銷,必須要有國外市場來調節,不能鎖國,更不能讓政治凌駕專業,自誤誤人,不知蔡政府聽進去了嗎?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