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從老共罵老K「爛泥扶不上牆」新聞說起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從老共罵老K「爛泥扶不上牆」新聞說起

 大學兼任教師(師大國文系) 2016-12-27 17:53
民意論壇是一個多元、開放的對話平台,無論是社會現象、公共議題、生活文化... 或是對民報的建言,皆歡迎投稿。恕不提供稿酬。
來稿請附真實姓名、職業、通訊地址、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刪改權,不願刪改者請註明。
投稿信箱: twmingbo@gmail.com
我要投稿

一週前有新聞報導,前中國南京軍區副司令、退役中將王洪光在北京一項座談會中,痛批台灣的中國國民黨,是「爛泥扶不上牆!」。哇!罵得真好!難不成王某是客籍或粵籍人士嗎?居然會用這句客家諺語來K人。

這句客家諺語跟華語的「扶不起的阿斗」「朽木不可雕也」同義,是負面詞,通常用來罵人。我小時候三不二時會聽到長輩對某些屢勸不聽、不學好、不成材、不長進的晚輩,就會生氣地用這句話責罵他;不過,這句客家話的正確說法應該是「爛泥糊毋上壁」。

「糊」是塗抹的意思。一般補牆或建牆都是用好的水泥(舊時用黏土)來填上,而爛泥巴因為質地不夠好,是沒辦法塗抹上、填補上牆壁的。這句話後來就用來比喻:一個人若本身資質太差或是太過無能,就算再怎麼去教導他、幫助他,也是沒辦法成功的。據說這句話曾在港星周星馳的電影中出現過,不過筆者尚未有機會查證。

「毋」等同華語的「不」,係閩、客、粵等南方漢語所普遍共用的否定詞,如華語的「不知、不好、不認識…」,說成「毋知、毋好、毋識…」。至於「糊」字為何會誤寫成「扶」字?這跟客語的特殊咬音有關。凡是ㄏ(h)聲母跟ㄨ(u)韻母相拼,客語都會發成「ㄈㄨ(fu)」的音,如「呼壺虎戶…」等字都是;所以老一輩的客籍人士在說北京話時,遇到讀「ㄏㄨ」的字時,常會跟讀「ㄈㄨ」的字如「夫扶府富」混淆,外人不查,就將「糊」字誤成「扶」字了。至於「牆、壁」二字本是同義字,各地說法不同,客語及古語慣用「壁」字(如「壁上觀、撞壁、壁虎」),北方慣用「牆」字,如「牆上、撞牆」,所以現代華語就結合成「牆壁」的雙音詞。

這種因「時有古今、地有南北」的時空因素而用字不同,最後結合成複音詞的現象確實不少,如:曬太陽的曬,閩南語說「曝」、客語說「曬」,於是現代華語合成「曝曬」;氣味宜人,閩南語說「芳」、客語說「香」,現代華語合成「芳香」;水分沒了,閩南語說「乾(焦)」、客語說「燥」,現代華語合成「乾燥」;衣物損壞不完整,閩南語說「破」客語說「爛」,現代華語合成「破爛」,如:破銅爛鐵、穿得破破爛爛的;又如「光」「亮」兩個同義詞,北方人說「天亮」了,南方人說「天光」了,所以現代華語又可合成雙音詞「亮光、光亮」;「烏」「黑」兩個同義字,北方人慣說「黑」(如:黑色、黑天鵝),南方人習說「烏」(如:烏色、烏鴉),所以現代華語又可合成雙音詞「烏黑」,烏黑亮麗的秀髮。其他類似的雙音節詞例還很多,不一一列舉。

漢語因地域不同,有許多分支,南方漢語(江浙閩粵贛)保有較多古漢語單音節詞、及聲韻的特色,北方漢語則是「胡化」最深的漢語。蓋因中國北方漢族長期受到塞外民族(五胡)的侵擾,政權又曾數度亡於胡人,從魏晉南北朝(五胡十六國)、五代十國、遼金西夏元以降,到清代(滿人),統治階層皆係使用阿爾泰語系的民族,因為統治者的語言變成官方語言(強勢語言),所以北方漢語(華北方言),尤其是以北京音系為基礎的普通話,受阿爾泰語系的滲透最深,不僅聲調比唐宋時期少一半(沒有入聲、沒有閉口鼻韻尾m),聲母少掉許多濁音(發音時聲帶會顫動的子音,如/b,d,g,v,z/,…),連語詞的結構及咬音方式也慢慢複音節化,原始漢語的單音節特色漸漸減少,不僅複音詞增多、咬音有輕重音,又加了輕聲、ㄦ化現象,這些都變化都是明顯受到胡語(多音節的阿爾泰語系)的影響;甚至普通話裡的捲舌韻母ㄦ也是受元代蒙古語影響而產生,為古漢語所沒有。

因此,用華語(普通話)朗讀唐詩宋詞,常有不能協韻(押韻)的情況,必須用保有較多古漢語特色的閩、客語來誦讀,才能協韻有韻味。試舉唐詩〈春怨〉為例:「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用華語讀,韻腳「兒」字與「啼西」不能協韻,但客語、閩南語則可。又如〈夜雨寄北〉詩:「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翦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用華語讀,韻腳「期」字與「池時」不能協韻,但客語(海陸腔)、閩南語則可。曾有學者說,因為北京音系沒有入聲,不但無法讀出岳飛〈滿江紅〉一詞的悲憤抑鬱情懷(韻腳「歇烈月切雪滅缺血闕」全係入聲字),甚至還發生把「瀟瀟雨歇」一句吟成了「小小雨鞋」的荒謬現象;一生志在驅逐「胡虜」的岳飛身後有知的話,不知該做何感想。所以,從文化保存的角度來看,台灣的客語跟閩南語絕對是極為寶貴的人類文化遺產,應該要好好愛護,絕不能任其流失。

國民黨威權統治台灣逾半世紀,實施獨尊華語的錯誤語言政策,把佔台灣人口近九成的人所使用的語言貶抑為方言,對本土語言造成極大的傷害,也阻絕了台灣人發展多語學習、多元文化接觸的機會。本屬南島語系的原住民,自有其獨特的文化,在被迫放棄母語改說漢語後,其文化也隨語言流失而式微;人數相對弱勢的客語則嚴重流失兩、三代,導致70歲以下的客籍知識份子鮮少能說流利客語,就算勉強能說,其使用的詞彙也極為有限,無法呈現客語之美;30歲以下能說客語的已不到10%,而且還在持續流失中,學者預估不出五十年,終將滅絕。目前僅靠小學每周一節40分鐘的母語課,是絕對無法讓母語起死回生的。

語言學家說全球有6000種語言,其中的弱勢語言正以每兩週消失一種的速度在流失中,而台灣的本土語言皆屬「瀕危」語言,政府若不能拿出有效辦法搶救,客家與原住民族,步上一百年前平埔族滅絕之路只是遲早的事。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