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湄公河專題(上):步向慢性死亡的生命之河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湄公河專題(上):步向慢性死亡的生命之河

 2016-10-14 01:15
湄公河的流域地圖。圖片:Courtesy of RFA
湄公河的流域地圖。圖片:Courtesy of RFA

發源於西藏自治區青海,全長4800公里的湄公河,這條東南亞最長河流,也是流域內6至7千萬人口,賴以維生的生命之河,除了供給漁業資源、飲水之外,還有商業、運輸、以及灌溉等功能;如今,由於流域內國家爭相建造水庫發電,以及多樣化的渠道搶水設施,導致這條食物供應源頭的生命之河,面臨「永劫不復」枯竭噩運。

《自由亞洲電台》(RFA)7月間推出的一篇湄公河系列專文內容指出,湄公河上游西藏,以及河岸沿途的森林砍伐,加上下游國家,例如位於越南的湄公河三角洲土地、河水資源,未能妥善運用,導致湄公河正面臨死亡危機「迫近」。湄公河流域設置有「湄公河委員會」(Mekong River Commission,MRC),負責流域內各項問題的統籌事宜,不過,據《金邊郵報》( Phnom Penh Post)今年5月間的報導指出,該委員會淪為文書作業的通訊報告組織,長期以來由於功能不彰,導致許多出資贊助者對其表現感到失望,紛紛撤資。

環境衝擊

中國在湄公河的上游瀾滄江,以及雲南境內興建6座水庫,以及21座梯級水壩,等於囊括了該水域絕大部份的水力發電資源。緊臨雲南省的寮國,日愈感受中國上游水庫所帶來的衝擊。以漁業為例,寮國漁夫近幾年來一直抱怨,河川水位日降,漁獲量持續銳減。

漁獲減少現象,部分歸諸中國在上游大量興建水庫,阻斷魚群往下遷徙,或在遷徙過程遭發電渦輪機碾碎。水壩不但阻斷成魚往上游逆溯遷徙,並會阻擋幼苗、未成熟魚群,遷往下游的生態習性。另一方面,水庫阻絕了大量沈澱物,導致本來可以滋養河床、下游湖泊或支流的養料淤泥不見了;這從寮國、越南例子,就可發現一些歷歷傷害。

總部設在華盛頓的史汀生中心(Henry L. Stimson Center),這家全球安全智庫,東南亞部門副主任布賴恩.約勒(Brian Eyler)表示:中國在湄公河的上游建造水力發電廠.....,顯示其無視於包括寮國在內的下游國家,對於水庫帶來「負面效應」的抗議。他還說,中國水力電廠開發商,輕易規避了國際環評法規,也沒有進行「環境衝擊」影響評估;加上「湄公河委員會」組織,對於各國破壞環境舉動,束手無策。

設在柬埔寨金邊(Phnom Penh)的世界漁業研究所(WorldFish Institute),一位海洋生物學家埃里克·巴蘭(Eric Baran)估計,寮國、柬埔寨約有60%人口,仰賴魚肉作為其日常生活的蛋白質來源。他並表示,湄公河位在寮國區域的水庫建造(主要位於湄公河支流),阻斷了起碼110種魚類的上下游遷徙習性。

柬埔寨

位於柬埔寨東北部,建造中的下硒聖2座大壩(Lower Se San 2 dam),已經造成區內漁獲銳減情況,從而引發漁民的廣泛抗議;也迫使水庫臨近區域農漁民,因上游所帶來的氾濫淹沒,被迫遷離。

另一方面,柬埔寨的下硒聖2座大壩建造,也導致位於上游,逾7萬8千位漁民(多數為少數族群),喪失其河川遷徙漁獲。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水庫衝擊問題專家伊恩·貝爾德(Ian Baird)做了如上陳述,他並指出,水庫的建造,導致湄公河,以及柬埔寨「西公河」(Sekong Rivers,為湄公河左岸支流)的遷徙魚群大量遭遇阻攔。學者貝爾德向《自由亞洲電台》表示,數十萬計甚至上百萬的湄公河流域的民眾、漁民,包括寮國、柬埔寨、泰國,以及越南在內,皆深受水庫衝擊危害(譯註:這些國家也紛紛在湄公河流域或其支流,搶水源蓋水庫。)

目前湄公河流域的水庫開發商,主要為中國、馬來西亞,以及泰國;其中,中國不但是開發商,也是建造商,更是水庫資源的最大獲利者;泰國銀行則提供一些水庫建造的財政金援。

湄公河三角洲

下游地區的越南湄公河三角洲遭遇多重危機,包括有乾旱、氣候變遷、聖嬰現象(即熱浪與乾旱),以及上游水庫阻斷衝擊,導致糧食生產深受損害。該三角洲住著1800萬人口,當地也是世界上主要的稻米出口產地。打從1970年代以降,越南政府推出「稻米優先」計畫,也鼓勵農民一年3獲大規模種植,最終卻導致低生產力的反效果。

另一方面,湄公河三角洲農民也抱怨,一系列水庫的建設,導致得以滋養三角洲的淤泥數量減少。數千年來淤泥的氾濫,造就湄公河三角洲成為東南亞的穀倉;如今,少了淤泥,加上海平面上升所引發的海水倒灌,導致鹹水入侵三角洲,可耕作土地倒退內陸多達40英哩(即約64公里)。遭海水入侵的多鹽區域已無法從事農耕,部份農民只好退而求其次,改為養蝦;當然,土地鹽化結果,讓許多越南農民,喪失稻米的可觀收入來源。

湄公河的未來?

湄公河流域大肆興築水庫所帶來的環境災難,業已引發關注,並可能導致未來的進一步開發計畫,被迫喊停。其中一些影響因素,包括有政治、財政風險,變動中的國際能源價格,部份金援國家及國際組織,也認為應該採取替代方案,避免一再興建水庫的破壞河川行徑。

以寮國為例,這個國家原本打算在湄公河與建9座水力發電大壩,如今重新考量過之後,這個龐大計畫可能面臨縮減。寮國的如意算盤希望透過水力發電計畫,成為東南亞的電力供應國。根據「亞洲開發銀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ADB)的初步研究發現,寮國位於湄公河支流的既有水力發電廠,只要透過更新升級,將之連接至國家電網,即可獲得短期的發電收益,而無須進一步興建水庫,破壞湄公河水域。

美國史汀生中心(Stimson Center)指出,寮國的擴大水力發電計畫,也面臨一些可行性挑戰,不論在湄公河主流或支流興建水庫,終將面臨能否穩定發電的難題。

史汀生中心於2015年10月的報告指出,湄公河發源於西藏,當氣候變遷導致喜馬拉雅冰河加速消融、日愈變薄,以及氣候型態改變;在在皆讓科學家質疑,下游水庫在乾季期間面臨水源不足,如何正常發電?這是合理提問,因為乾季期間,中國也同樣面臨水源吃緊問題,中國將優先把水源儲存起來,用來發電,絕不會放給下游區域的寮國。這導致一年裡面約有3至4個月的乾季期間,寮國的水力發電恐將面臨停擺;湄公河水源的控制權,掌握在中國手上,中國在旱季期間,絕不會讓吃緊的水源拱手讓予其它下游國家。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