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013)年底過完9足歲生日,台北101大樓就正式邁入第10周年了,生日快樂。
而面對這棟具有世界高知名度、打響台灣名號的建築物,除了放煙火以及曾經雄据世界第一高樓的印象外,到底,就建築本身而言,101大樓透露了甚麼樣的內涵?表達了哪些文化上的意義與符碼?
建築界內評論起來綁手綁腳,畢竟都是同業,但還是有少數知名建築師願意表達「想法」。「建築,不一定要單從意識型態著手,環境的考量也是相當重要的。」國家圖書館的設計者,獲得過最高專業榮譽「傑出建築師獎」的陳柏森建築師,以建築設計應該回到原點的這個角度,替101大樓的設計間接點評。
建築不能奠基在虛幻意識型態上
其實,陳建築師在一些演說場合中更直言不諱些。他表示101大樓這個設計理念是來自於中國塔,底下商城的天花板是龍骨的造形,這樣的設計理念反映出了設計師的心理與背景,至於建築本身與當地歷史、文化與環境的契合度,在意識型態的大旗下,似乎就不那麼令人以為意了!?
陳柏森另外再舉位於埔里的中台禪寺為例。這座花了40億元以上打造的超氣派禪寺,其建築本身卻看不出與佛教的關聯!?佛教是一個向內心觀照的宗教,渡化自我內在,不與人爭,怎麼卻蓋了一個與人競爭,企圖成為世界最偉大建築的建築物?
做為一個對文化與歷史有使命感的本土建築師,陳柏森認為,台灣自70年代經濟突飛以來,巨大且快速的變化讓過去一直因為政治因素而動盪不安的社會,不斷錯失重新融合與反思的機會。他認為,過去台灣陷在都市化與工業化的價值思考中,表現在建築上的,就是失去了人與歷史、文化、環境和空間的對話關係,甚至於因此失去反省的機會。
創造台灣建築文化 首在釐清環境特性
這樣的文化觀察與反省,是高度經驗性質的,而非奠基在虛幻的意識型態上。陳柏森舉例說明,如果要創造屬於台灣的建築文化,第一要先了解台灣本土的物理性質,像是天氣炎熱、氣候潮濕等等,因為房子是要蓋給人來居住的,先釐清環境的特性是最重要的。現在很多售屋廣告都是聲稱房屋具有巴黎、維也納特徵,卻沒有台灣鄉土式建築的,這是我們要反省的。
陳建築師說他在設計成大圖書館的時候,加入了許多百頁的設計,就是爲了要讓陽光進入屋內,減少能源的浪費。他也對鄉下的涼亭下小憩的舒服度多有體會,頻說這都是可以去思考的在地建築元素。
「簡單的立體幾何圖形就是一種共通的設計。」一輩子設計過各式各樣建築物的陳柏森,最後是用這樣一句話,來總結他對建築的看法,有一種回到原點的感覺。而對應這原點的,一是環境、另一則是人。
業界最高榮譽「傑出建築師獎」得主
陳建築師的知名作品迄今仍隨處可見,譬如:國家圖書館、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表演廳、高雄市立美術館、台灣文學館、成大與交大圖書館,以及台北信義區的中國信託金融大樓與新舞臺…。其作品往往能與在地文化、環境巧妙契合,同時揉合了現代主義與本土文化思考,充分融入設計,是一個充滿文化底蘊的建築師。
people【陳柏森建築師簡歷】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碩士, 現任於柏森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曾任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和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等職務。
作品包括:國家圖書館、高雄市美術館、交大、成大、長榮大學圖書館、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中國信託大樓及新舞台、台北藝大音樂廳、國立文資中心及台灣文學館等,1997年獲代表台灣建築界最高榮譽的"傑出建築師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