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會變紅,人老了也會變質,此話果然不虛,曾經被稱為自由主義學者的胡佛,居然說:不管是武捅或和捅,台灣一定會被中國捅一刀。這樣的自由主義者,書也是白讀,真的很後悔,大學時代跑去修他的課,殷海光老師地下有知,也會嘆息教出這樣老番顛的學生,胡佛既然如此喜歡極權中國,他其實可以效法盧麗安,回去定居北京了。
如果中國統一台灣會成功,照道理,也是國民所得人均高的台灣,去統一所得低的中國才對,或者由自由民主一方,去統一獨裁專制一方,讓中國人民可以真實解放才對。歷史上,從沒見過有人願意從自由人的身分,轉變成為奴隸的,也不會有窮人把錢分給富人,除非這人腦袋壞掉,狂熱愛上極權中國,像王炳忠,馬英九之流。他們的愛是扭曲之愛,變態的愛,既無法因此保護了台灣,也沒有讓中國走向更好。除此之外,歷史上,最常見的就是強者對弱勢的暴力征服,或弱勢一方由於恐懼戰爭,被逼迫投降。許多和平口號,其實都是為了掩飾非法的軍事暴力手段而已。
客觀上,我的看法,和多數向中國跪拜的投降派學者大大不同,我並不認為台灣和中國會走向統一,除非,中國有一天分裂成10個自由民主國家,組成像美國一樣,民主聯邦國家,那麼,台灣很可能成為聯邦一員,如同國民黨主席吳敦義難得說的真心話:「中台兩國,至今沒有和平統一的條件」。
長期以來,國共兩黨,把和平統一口號掛在嘴上,只能欺騙傻瓜學者,和天真小民,真正明眼人,根本不相信有和平統一的事情。從古到今,歷史上的和平統一,只曾發生在兩德,因為,這兩個國家,是對等的兩個主權國家,只有國與國,才有統一與否的問題,就像目前南北韓兩國,才有資格坐下來談統一。
中國既不認為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甚至不認為台灣是分治政府,根本不想和台灣平起平坐,請問:雙方如何簽訂和平統一條約?我們必須了解:兩國和平統一,不能嘴巴說說,或是單邊喊爽而已,全世界都在看你打算怎麼做?
現在,不管台灣由誰執政,根本沒有和平統一條件,最簡單理由就是:台灣雖然單邊廢除戡亂時期,實質上也停止內戰,並藉由錢進中國投資,努力消彌歷史的敵意,國防上從反攻中國,變成固守防禦,但是,中國仍然認為國共兩黨內戰,尚未結束,除非,老共宣布內戰結束,並承認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並擁有台灣及周邊領土,這一點,老共完全辦得到,只是腦袋還沒想通透,這個時候,兩國才會出現國家是否統一的問題。
另一種情況是:國民黨所代表的中華民國,完全從台灣消失,台灣重新制憲公投,成為新而獨立的國家,這時候,中台兩個主權國家,才有談論和平統一的機會,老共心裡清楚:用嘴巴叫囂台灣屬於中國,根本無濟於事,只好改為提倡和平統一,這是玩文字詐欺遊戲,暗地裡,中國搞盡各種文攻武嚇,真實的意圖就是:希望民主自由台灣放下武器,宣布投降,主動降下中華民國旗子,承認老共政權在中國的唯一合法地位。
易思安在《中國攻台大解密》一書中說:中國嘴裡說和平統一,只是騙人的幌子,即便在馬英九時代,馬先生把大總統做成小買辦,台灣政府所出爐政策,最迎合中國,也最有利經濟統合,邁向統一的8年,老共還是不斷研擬攻台戰略,整備軍武,從沒停止收買藍營政客,充當戰爭發生時,裡應外合的棋子,不管是挑起事端,設計成「打人者喊救人」,或採用局部戰爭威迫,或進行全面導彈攻擊,只要達到逼迫台灣投降目的,對於戰爭會造成多少人死亡,根本不是老共考慮的問題。
老共已經明講了:只要台灣土地,不要人。因為,拿下台灣,老共才能控制南海,威脅日本,甚至征服日本,以報歷史之仇。但是,戰爭之後,要統治已經習慣西式民主自由生活的台灣人,除了把對付新疆和西藏那一套,種族隔離政策拿出來,基本上,就算戰爭勝利,老共還是無法管理台灣,而且,台灣還會給中國添亂,在此情況下,中國對台動武,用喊的比較多,真實執行,困難比內政上麻煩還要多,因此,中國若真的要對台灣發動戰爭,唯一情況就是:中國老共政權已經走到盡頭,快要倒台,只好鋌而走險,用對外戰爭,凝聚內部勢力團結。
而且,戰爭只有一種方式,大規模飛彈攻擊不可能,因為飛彈落地那一瞬間,等於向國際宣布台灣法理獨立,因此,發動閃電戰爭,最有可能,一邊啟動在台第五縱隊裡應外合,短時間佔領台北,而這也是中國不斷發展反介入戰術,企圖把美國阻擋在第二島鏈因素,儘管戰爭很可能加速中國滅亡,不只引來國際干涉,甚至加深內部動亂。因為戰爭發動之日,就是印度或越南攻擊中國,和新疆西藏宣布獨立之日,這場戰爭,比中國軍方高層想像的更難打,更危險,戰爭難打和危險,那麼,就來談一下,用錢收買台灣吧!
中國智庫曾經想過:能夠把1,500萬台灣人,弄到中國來就養,台灣就倒台了。最近,上海復旦大學一位中國學者,甚至提出一個很爛的主意:直接用200億台幣,收買不滿年金改革的軍公教,收錢的人必須簽署支持一個中國統一合約書,就可以拿錢,這方法可行性太白痴了,因為沒有人會跑去中國簽合約,簽了以後就沒優渥的月退俸,豈非殺雞取卵?
不如學習國台辦買下王炳忠,給他1,500萬元免報帳。民間說:買台灣比打台灣更快,所指並非買斷2,300萬人身價,而是收買台灣細胞特務,平時興風作亂,戰時降低抵抗和做內應,就好像1949年,國民黨失敗,不是戰爭失敗,而是老共在國民黨黨內安插匪諜和特務太多,不但一堆中將,連蔣介石的女祕書都是中共地下黨員,國民黨焉能不倒?
話說回來:在台灣的赤色媒體,欺騙台灣人又傻又天真,習慣於把中台和平統一論,掛在嘴上,寫在紙上,這種心態,不是出於被洗腦後的無知,就是出於一知半解,然後把這種一知半解,強加於台灣人民,卸除台灣人對老共的心防,最終被虛假和平欺騙,走向跪地式投降,所以,我們就來看一看:兩德是如何走向對等,和平統一的?
1973年,聯合國同時承認:東西德兩國,是主權獨立國家,這個承認,對17年後兩德統一,相當重要。二戰後,被4國佔領的德國,已經不是國家,只是盟軍佔領地,德東、德西之間,有柵欄分隔,柏林地理上在東德境內,也分成兩半,成為孤島飛地。兩德分離,馬克分成東西馬克,一開始是一對一匯兌,但是,到了1961年,為防止東德人逃離,架起柏林圍牆隔離,西德馬克價值,已經比東德大3倍,西德的國民所得,也超越東德3倍。
從1945年起到1961年,將近300萬人逃離德東,本來德東人口 1,600萬,只剩下1,300萬,人口減少劇烈,更影響經濟力。1970年,東德馬克貶值,每天有5萬東德工人申請到西德做工,賺取西德馬克,到東德購物,柏林圍牆加強控制後,德東人只好逃到東歐國家,然後輾轉到西德,從人口流動數字,已經證明了:自由民主生活勝過獨裁專政。
今天,中台兩國經濟實力來看,中國人多,產值勝過台灣,但是,人均所得方面,台灣仍是中國3倍,如果台灣有中國一半大土地,讓人民自由選擇,我相信中國人考慮到台灣生活,一定比較多,只怕老共不敢開放讓人民選擇居住權,因為,對自由嚮往是最簡單的人性。但另方面,台灣地幅狹小,也受不了大量的人「投奔自由」呢!
1975年,第2個條件出現了,為了平息東歐集團和西方國家的爭端,歐洲及美國加拿大共35國,在赫爾辛基簽訂協議,這個協議中有10條,除了確保各國領土完整之外,最主要的還是「民族自決權」,以及住民人權保障和宗教自由,這個協議給予東西德兩國人民,有了居住選擇權和公投自決權利,根據這個協議,東西德兩國電視可以互通收看,兩國人民電話來往,增加到一年千萬通。
資訊自由化,成為人民選擇的催化劑,中國敢開放台灣電視節目,全面進入中國嗎?從1990年以來,中台根本就是不對等交流,何來對等統一?
第3個條件還是金錢,赫爾辛基協議後,放棄東德,追求自由,逃到西方國家的人民,越來越多,留置在羅馬尼亞及保加利亞的德國人,超過25萬人,西德政府以每人8千馬克的價錢,把這些難民贖回西德,西德單單是把人民,從東德難民營和東歐國家監獄買回來,就用掉30億馬克,因為東德的體制導致經濟衰弱,無法留住人才。
根據統計:德國統一前,西德的人均是38,000美元,世界排名第二,但是,東德只有12,000美元,是西德三分之一,況且東德債務如山,外逃人口造成勞動力下滑,可是,最終促成統一,還是蘇聯崩解,柏林圍牆倒塌。
自由民主的威力無法擋,民族團結使德國統一,西德也為此付出代價,統一後10年,西德背負東德債務,人均下降到22,000美元,以上這3個條件俱足,加上蘇聯崩盤臨門一腳,才促成德國統一,這幾個條件,中國台灣這兩方面,完全不具備,請問:還要談什麼統一?
中國目前,國內就可以分成好幾國,農民和城市人兩種身分,兩種待遇,根本不同國,西藏人和新疆人也不同國,漢人教漢語可以,藏人教藏語,要關15年,請貴中國黨官,先把自己國家統一一下好嗎?不要每天對著台灣喊和平統一口號騙人,你不煩,我都聽膩了。
今天的中國,已經債台高築,卻仍然沒有改變紅色全球擴張主義,以金錢滲透西方國家方式。最近發生的王炳忠案件,更讓人見識中國花錢不手軟的氣魄,中國經濟學家程曉農說:中國31省市有25省市負債,只有北上廣深福廈,政府還可勉強運作,對外裝有錢,其實是空心大老倌。
中國搞一帶一路,有許多國家已經被騙走幾千億美金,還要騙台灣入股,中國就算能掏出錢買下台灣,請問,每個台灣人值多少?土地值多少?而且,這些錢也買不到台灣人的自由,人權和民主。就如同1852年,西雅圖印地安酋長寫給華盛頓的回信說:你可以購買我們的土地,但是,你無法購買美麗溪流,自由寬廣的空氣,芬芳的花朵,以及土地的溫暖,草葉上的露珠,這一切是上天賜給我們,神聖不可侵犯的禮物。
懷抱對台灣領土野心的中國,不依照《國際法》正途,學習兩德的統一之路,最終只能以金錢歪道,購買少數台灣叛國者和買辦的靈魂而已。但是,這些極少數人,既成不了大事,最終也會被台灣人民永遠唾棄,最後要呼籲台灣人,醒醒吧!假裝睡覺,自以為台灣最慘,也不過就是和平被統,這個觀念完全錯誤,如果你珍惜台灣得來不易的自由民主生活,那麼你只有誓死捍衛一途,不要心存僥倖。
(責任編輯:Elinor Wu)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