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中國傾國家之力操控天氣 會是天災還是人禍?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中國傾國家之力操控天氣 會是天災還是人禍?

 2019-08-07 15:16
全球均需正視不顧環境倫理爭議的國家,假尋求解決氣候變遷難題名義,行更大尺度地球或氣候工程之實的可能性。示意圖/Erik Witsoe
全球均需正視不顧環境倫理爭議的國家,假尋求解決氣候變遷難題名義,行更大尺度地球或氣候工程之實的可能性。示意圖/Erik Witsoe

台灣大學地理與環境資源學系教授簡旭伸今天(7日)指出,全球多少都有運用人工影響天氣的技術,但中國卻是動用國家資源積極發展,並廣設「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確保重大活動時不下雨,若行更大尺度的控制,恐引發道德質疑。

台灣大學地理與環境資源學系教授簡旭伸指出,目前世界各國在面對氣候變遷的應變方案中,已出現一種「馴化天氣」的意識形態,全球多少都有運用人工影響天氣的技術,主要以民間商業活動居多,但中國則是動用國家資源積極發展,並廣設「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幾乎已定點化及常態化。

簡旭伸舉例,目前中國許多省市的大型戶外活動會要求「確保藍天」,最著名的案例就是2008年北京奧運開幕式當天晚上成功達成不下雨的目標,除此之外,人工影響天氣技術還運用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及水安全上面。

不過,人工影響天氣技術有許多未知的情況,像是無法確保降多少雨、降在哪裡,所以2018年印度就曾抱怨中國增雨作業讓印度爆發暴雨洪災、伊朗也曾譴責以色列的增雨作業讓伊朗雨水短缺,顯示人為增強豪雨暴雪,若導致人員牲畜傷亡,恐引發道德質疑。

簡旭伸認為,國家政治權力的競爭發展已從平面大地思維,逐漸轉化為立體空間的概念,全球均需正視不顧環境倫理爭議的高風險國家,假借尋求快速解決氣候變遷難題名義下,行更大尺度地球或氣候工程之實的可能性。他說:『面對我們剛舉的例子,其實需要一個三維的尺度,需要一個垂直的觀點,甚至是量體的觀點,這是跟過去很不一樣的,能夠回應大氣政治帶來的不同尺度的難題。』

簡旭伸進一步解釋,例如日本2019年資料顯示,中國東部河北、山東等地受到氟化物污染,恐讓臭氧層破洞加劇,當一個國家可以控制天氣、大氣、空氣時,未來有沒有可能利用空氣去調整人民移動方向,都是值得思考研究的方向。

(本文轉載自中央廣播電台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