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基改馬鈴薯進口,台灣準備好了嗎?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基改馬鈴薯進口,台灣準備好了嗎?

 2017-06-23 11:12
政府應該針對基改食品對國人健康影響做長期追蹤,提出實際數據讓國人安心,也可作為談判依據。不要老依賴國外研究報告,失去自主性,讓人予取予求。圖/取材自pixabay
政府應該針對基改食品對國人健康影響做長期追蹤,提出實際數據讓國人安心,也可作為談判依據。不要老依賴國外研究報告,失去自主性,讓人予取予求。圖/取材自pixabay

食藥署日前公佈「基因改造食品原料審議中案件清單」,赫見「木瓜」、「馬鈴薯」也在基改食品審查名單之列,最快明年有機會上市。在蔡政府不斷希望與美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之際,此時新一波基改食物或原料再度叩關時機敏感,讓人很難不做聯想:一旦基改馬鈴薯進口,接下來還會有更多基改食物(基改米、基改蘋果、基改抗褐變蘑菇、基改苜蓿、基改魚類等等)等著進入台灣國內食物供應鏈、深入每個家庭餐桌,影響深遠。而蔡政府能不能擋,要不要擋,除了美方壓力外,端視國內消費者接受度以及反彈強度。

基改馬鈴薯,全球只有三國敢用

目前國內核准進口基改食品原料限縮在黃豆、玉米、棉花、油菜、甜菜等5種。此次申請進口的基改馬鈴薯品項,全球僅有美國、加拿大與澳洲三國通過食用許可。食藥署官員指出必須確定該基改食品原料與傳統非基改原料「實質等同」才有可能通過。而美國政府一向以此理由,堅持不應該對基改食品做特別標示(台灣政府有能力反駁嗎?),何況美國貿易代表也曾指出台灣在基改產品、化妝品及美牛(含牛肉產品)的標示上,設下貿易障礙。台灣該不該進口基改鮮食,不能只考慮經貿,還應該包括:環境、雜交汙染、健康、產業等等,特別是台灣政府對基改食品標示有沒有把關能力?能不能確保消費者知情權和選擇權?恐怕都是我們應該審慎考量之處。不過看到國內充斥標榜非基改黃豆(黃豆主要靠進口,其中超過九成七的進口黃豆屬基改黃豆),還是很難讓消費者放心。

另一種基改食品,也有管控問題

另一項值得台灣政府注意的是,透過基因組編輯技術(Gene-editing Techniques)的產品,由於易於使用、成本低廉且效率甚高,可大幅縮短傳統育種時間,已經改變了生物學界的格局。目前該項技術在農業育種、抗病上的發展,亦如火如荼展開。例如美國學者運用基因組編輯技術研發出可以保存更長時間並且當它油炸時,不會產生致癌物丙烯醯胺的馬鈴薯,效果較這次由美國企業「辛普勞」(J. R. Simplot)公司提出申請許可的第一代「天生」(Innate)馬鈴薯佳。由於編輯的片段本來就存在於基因序列內,並沒有將不同物種的基因添加進去,因而目前加拿大和美國的政府將基因組編輯技術,歸類為非轉殖基因。未來若申請進口,台灣政府要如何認定,該如何管控,應預作準備。

科技給人類帶來便利與舒適,但也同樣存在風險與危機,如何趨吉避凶也是人類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標。而許多的恐懼來自「未知」或「真相」,如氫化植物油、反式脂肪、安賽蜜等,基改食物還有待更多的科學證據和說服過程來平息紛爭。短期內基改爭議還會持續,政府部門需要耐心溝通,不能像開放日本核食進口及前瞻基礎建設計畫般,想強渡關山,勢將在國內掀起一波抗議聲浪。政府更應該針對食用基改食品,對國人健康影響做長期追蹤,提出實際數據讓國人安心,也可以作為談判依據,而不是老依賴國外研究報告,失去自主性,只能讓人予取予求。面對基改動植物叩關,台灣還沒準備好!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