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腳步不斷的在往前行!絕對不會在原地踏步。話說科技時候如何維護發展傳統音樂?民謠大師簡上仁說:面對傳統的東西,我們就要給他新的生命,讓他有一個新的活力。
科技時候如何維護發展傳統音樂?簡上仁說: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分作維護與發揚兩種面向。在這個維護的部分,我們知道在傳統的民謠音樂屬於公共文化財,這種東西透過數位典藏,咱應該透過網路公開給大家可以欣賞運用。
他指出,因為早期採集的人可能收起來,就只有典藏,大家就不知道,現在如果透過科技,利用網路公開給大家去欣賞、讓大家了解並去運用,這樣子影響的範圍也會比較廣。
另外,他認為應該好好鼓勵,就像是電影、電視、動畫或者是一些舞台戲劇等等。這些運用電腦媒體的表演藝術盡量、希望並鼓勵運用傳統民謠音樂的素材結合進入表演藝術。他強調,因為現在少年人愛看的是「這個」因此,透過他們製作的媒體,現在少年人就可以去接觸到傳統音樂與民謠。
針對傳統音樂的發揚,簡上仁說:我們知道歷史的腳步不斷的在往前行,絕對不會在原地踏步。所以,我們面對傳統的東西,我們就要給他新的生命,讓他有一個新的活力。
尤其,地球村的形成,世界上的人都在漸漸接觸西方音樂的洗禮。在台灣,大部分人的人現在慢慢接受西方合聲對位的音樂美學概念。簡上仁指出,在此情形下,我們要向前來看!如何讓傳統的東西有再生的生命力,就像是我們可以去使用傳統的民謠或音樂,經過改編、衍生或是說用這個傳統音樂的精神拿來做新的創作,這就變成另一種意涵。
他進一步分析,就像是我們把傳統的錄音起來在欣賞、在聽時就只是古早的樣貌,但是我們如果是拿古早傳統音樂裡面的靈魂精神的部分拿來現在運用,以現在概念與美學的觀念,重新改編寫新的歌,這樣就會有一個再往前走的力量。
簡上仁並說,另外,當然教育方面有很重要,就像很多大學裡面的音樂科系大部分都沒有這方面的課程,而如果有這種傳統音樂課程的都是只有在傳統部分的保留。他認為,但是,就如他剛剛所說:「歷史的腳步是不斷的再往前行」,所以我們應該也要有這樣的課程教導下一代如何去運用傳統元素。然後使用現代的技巧來發展新的台灣生命力音樂。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推出「文協百年特展-新文化觀點 臺灣音樂一百年」與系列活動。此展為文化部「臺灣文化協會百週年紀念活動」之一,選在具音樂百年歷史意義的臺北市中山堂舉行。以音樂的角度來看臺灣音樂百年來的演進與改變,在這一時空背景下以音樂載體、傳統與西式音樂文化衝擊兩條不同的脈絡,探究這當中有哪些事件及契機改變了臺灣音樂的型態。展場規劃「載體、音樂與新文化」與「傳統與西式音樂的新文化觀點」兩大單元,從實體音樂文物展示、臺灣音樂家介紹、臺灣族群音樂分享,並結合影像及音樂互動裝置等,讓參展觀眾除傳統靜態展品瀏覽外,同時亦有動態的影音互動體驗,帶領大眾深入聆聽臺灣百年的精彩音樂故事。
「文協百年特展-新文化觀點 臺灣音樂一百年」開幕式,展場內呈現包含簡上仁等幾位老師的訪談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