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豐富的雞蛋,是重要的蛋白質來源,這幾年來,因它而起的食安事件,戴奧辛、芬普尼毒蛋風波,劣質液蛋接連流入市面,卻讓民眾人心惶惶。
越來越多消費者,開始關注每天吃的蛋怎麼來,也希望為人們生產雞蛋的母雞,過得更快樂。淘汰格子籠集約飼養模式,已經成為世界潮流,台灣的蛋雞產業,要怎麼改變?
集約化、高密度的飼養,壓低雞蛋的價格,卻犧牲了母雞的自由和健康。歐盟宣布於2012年全面廢止傳統的格子籠飼養模式後,透過民間團體逐年倡議,台灣的消費者漸漸認同友善飼養的觀念,農委會也於2014年正式公布「雞蛋友善生產系統定義及指南」。推出最高三千萬的專案低利貸款,鼓勵農民轉型,傳統蛋農仍不看好。
透過民間團體逐年倡議,台灣的消費者漸漸認同友善飼養的觀念。圖/公視《我們的島》
雞蛋的友善生產系統,分為三種類型,除了雞隻可以到戶外活動的放牧型,還有室內平飼系統,母雞住在環控的雞舍內,搭配自動化集蛋系統。以及豐富化籠飼系統。相較傳統的格子籠,豐富籠讓雞有較大活動空間,也在籠子裡設置棲架、沙浴區、磨爪地墊和產蛋區,一向被視為兼具生產效率和動物福祉的折衷方案。
農委會也於2014年正式公布「雞蛋友善生產系統定義及指南」,鼓勵農民轉型。圖/公視《我們的島》
今年五月來台訪查台灣蛋雞產業的美國動保人士Aaron Ross則指出,目前的世界潮流,都是建議農民從格子籠直接轉型到平飼或放牧系統,不要再投資豐富化籠飼設施。豐富籠不僅棲架高度受限,沙浴區和產蛋區的設計,也無法讓雞完全展現自然行為。因此,歐盟已經宣布將在2025年,淘汰豐富籠飼系統,全面改成平飼和放牧,完全不再使用任何型態的籠飼。
民間團體積極協助農民媒合通路,今年五月,台灣知名通路商宣布成立友善雞蛋專區,支持生產平飼和放牧雞蛋的農民,幾家連鎖餐飲業者,也逐漸增加友善雞蛋的採購比例。看見市場的趨勢,不少農民開始投入友善生產。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主任陳玉敏認為,改變現有的產業雖不能躁進,但農政單位的政策應該要有清楚的願景。歐盟就是在訂出時間表之後,讓產業有十年、二十年的緩衝期,有了清楚方向和政策工具,才能慢慢引導產業轉型。
根據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助理教授楊育誠,今年發布的一份雞蛋消費行為研究,有半數的消費者,在購買雞蛋時會注意蛋雞是養在格子籠,或者是友善飼養,超過七成的消費者,對雞天生的自然行為有所認知,例如築巢、理羽、沙浴等。
根據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助理教授楊育誠表示,超過七成的消費者在購買雞蛋時會注意蛋雞是養在格子籠,或者是友善飼養。圖/公視《我們的島》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所統計的友善雞蛋市占率,也已經從2012年不到1%,六年來增加到7%。面對逐漸成長的友善畜產品市場,民間團體自主發起農場訪視與稽核行動,人力和資源卻十分有限。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名譽教授李淵百認為,鼓勵畜產相關科系畢業生、畜牧技師等專業人才,實地投入產業,輔導農民提升生產品質,是當務之急。
民間團體、農民和消費者,一點一滴推動產業的改變,讓格子籠中的母雞,可以有不一樣的命運,政府何時才能加快腳步?
公視《我們的島》格子籠的轉雞
※本文轉載自:【公視《我們的島》節目—格子籠的轉雞專題報導】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
我們的島官網
我們的島影音中心
我們的島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