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總統蔡英文在產業之旅中拋出執政後的新農業主張包括:成立農產品出口管理公司、農地銀行、改善農業高等教育、農業勞務公司並採保價收購與綠色對地給付雙軌進行等五大政策。這些主張中部分已經在推動如農地銀行,至於是否成立統一農產品出口機構、設置農業勞務公司、實施綠色對地給付等等仍存在爭議,該五大政策能否讓農業真正變成一門賺錢並永續發展的事業,外界有相當多的質疑。為了讓農業施政更貼近實際需求,進而達到提高農民收益與尊嚴的施政目標,謹提出若干看法,盼能提供更寬闊的討論空間。
首先,對於與國際接軌論述過於含糊,原因在於不同國家對於進口農產品管理、檢疫等規範不同,無法一體適用。有必要針對我國所設定之目標市場,以專區模式生產符合該目標市場規定的農漁產品,例如日本政府為拓展農產品外銷,針對目前農漁産品的出口對象主要集中在香港和泰國等亞洲國家(超過七成),出口到歐美只佔兩成左右。為擴大對歐美農產品出口特別制定新的農産品安全認證制度,大幅強化現行制度(JGAP)的審查體制,希望藉由取得在歐美具高知名度的「全球食品安全倡議(GFSI)」認證,有利歐美市場於出口,也確實讓農產品出口快速成長,2014年日本農林水産品和食品出口額已經達到6117億日圓。此種針對目標市場量身訂作的檢驗規範和行銷模式更符合實際。
其次台灣農產品外銷確實是整個產銷供應鏈中最弱的一環,過去從民進黨到國民黨時代即不斷想要複製紐西蘭奇異果外銷模式,即成立單一外銷專責機構(如Zespri New Zealand Kiwifruit公司),但是因為民族性、農業規模、農民組織、政府執行力、教育程度等不同,到現在都未能有成功案例,對於農產品需不需要設專一外銷窗口,學者專家看法分歧未有定論且台灣有許多農產品如蝴蝶蘭、毛豆、芒果、鳳梨酥、鰻魚等等並不是靠紐西蘭模式外銷成功。未來可以結合互聯網、物聯網、APP等新科技運用,由政府給予專業技能培訓並制定相關遊戲規則在公平環境下讓農民、廠商等自由發揮,不宜採獨家方式容易茲生弊端(過去青果合作社就是一例)避免落入紅海競爭。
再者,農業高等教育改革需加強實作課程與田間調查,更該重視行政革新。一直以來農業經費、計畫、考核、升遷等均存在重要的資源分配失衡的問題,少數學閥、派系壟斷多數資源,同質性過高導致許多政策推動出現盲點;更有不少剛從研究所畢業之學生經過國家考試立即分發到中央機構制定及推動重要農業政策,由於本身對農業實務不瞭解,常造成中央與地方不同調甚至衝突。應該建立農業行政人才培訓及升遷管道,先由地方機構做起累積相當實務經驗後,再調到中央機構服務,才能有效改善政策品質與施政效能。
最後針對國內農村普遍缺乏勞動力新政府將設置農業勞務公司。過去中央與地方政府均設立農業勞動力媒合平台,提供即時資訊,但因傳統農業屬於3D(辛苦、危險與骯髒)產業,願意加入農業工作行列年輕人仍屬少數,無法解決農工短缺長期困擾,設置農業勞務公司無法解決問題、效果不大。務實做法應該透過機械、科技、資訊等先進技術來降低對農業勞動人力需求,透過契作、農業生產技術調整收成日期減少缺工壓力並鼓勵農民、農會、廠商、公益團體等成立「農民幫贊團」,相互支援,最後才有條件引進外籍農工,避開讓外界有與國人搶工作機會的疑慮。
總體而言,台灣農業最大問題在於主事者缺乏大視野與大格局,缺乏願景和前瞻性整體規劃,只著眼於解決眼前枝微末節問題以及創造小確幸,讓農民無所適從看不到未來出路。如何打造融合田園和科技的農村新風貌,應該是共同努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