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詩與影像的對話~略談李昌憲《美的視界》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詩與影像的對話~略談李昌憲《美的視界》

 2014-03-02 15:08
簡介:

用「多才多藝」形容李昌憲,一點也不為過。他能詩能文,寫得一手好字並擅長篆刻。這幾年來,常見他背著照相裝備,到處捕捉畫面。

《美的視界》標明「漫遊大高雄詩、攝影集」,是一本應徵入選的文創專書,李昌憲透過詩與攝影,併現高雄縣市合併後的新高雄景點集錦,富有在地特色。此書分為「都會集錦」、「歷史人文」、「自然景觀」三輯,包括序詩<美的視界>,計六十首詩,五十多處景點。

用「多才多藝」形容李昌憲,一點也不為過。他能詩能文,寫得一手好字並擅長篆刻。這幾年來,常見他背著照相裝備,到處捕捉畫面。我喜歡蒐集奇石,有機會就跟著他所屬的石雕班,前往溪埔、海灘尋尋覓覓,企盼能發現「新台灣──長的像台灣」的圖案石。他們比較務實,撿拾適合雕刻的石頭,如鐵丸石、龜殼石、青龍石等,製作各種工藝品。這些石友大多領有「街頭藝人」證照,假日在藝術市集擺攤,展售自己的巧思手藝。李昌憲送給詩友謝碧修「入茨(新居)」的伴手禮,一塊橢圓勻稱的南田石,刻上「圓滿富足」篆書字體,令人愛不釋手。

《美的視界》標明「漫遊大高雄詩、攝影集」,是一本應徵入選的文創專書,李昌憲透過詩與攝影,併現高雄縣市合併後的新高雄景點集錦,富有在地特色。對我來說,也有部分間接參與,得以分享其成果,因此備感欣慰。所謂參與,其實只是引導他到我所知的景點,這些地方都是我以前當記者時探訪過的,舊地重遊,發現有的地貌受創嚴重,殘破景象顯示大自然反撲的可怕(見<旗尾山>)所幸多數荒野峻秀景觀猶在,需要大家共同維護台灣特有的自然遺產。

此書分為「都會集錦」、「歷史人文」、「自然景觀」三輯,包括序詩<美的視界>,計有六十首詩,五十多處景點。先談第三輯裡的<台灣形石>,這塊半浮雕於地面上的台灣形泥岩,隱身大社觀音山,經有心之人以枯葉覆蓋著,正如第二節描述的狀態:「友人悄悄撥開覆葉/赫然出現台灣形石/南北長約一公尺/有東北角/有恆春半島/有中央山脈/有河川曲線/旁邊另有龍首石/鎮守小台灣」端詳再端詳,不禁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此處係由詩友楊莊帶路幸會,但願不至於遭人為破壞。事實上,這泥岩長有青苔,土質脆弱,經不起搬弄踐踏,祇合有緣人觀賞唯妙唯肖的福爾摩沙風貌。對照詩與鏡頭下的台灣形石,任誰也不該占有它。  

第三輯十九處景點,有過半由我當嚮導,參與較多。<西子灣遣懷>、<柴山觀海>和<少女峰>連成一線,尤其攀登少女峰,幾個陡坡如天梯般高懸,一旦揮汗登上峰頂,環視山海壯麗景色,每一回都讓我感覺「連心肝也微笑」渾身歡愉舒暢。可惜,少女峰又被列為禁區,這個我心目中的私房景點,要再等多久才可解禁通行?好在李昌憲藉由詩與影像,記錄少女峰在懸崖上「千秋萬世的身材/依然少女」的風姿,試想,這有多浪漫。

田寮的惡地形,寸草難生,形成童山濯濯,宛如月世界。詩人筆下的<月世界>:「赤裸裸的呈現/一則地老天荒的故事」。燕巢也有惡地形,規模較小,<太陽谷>讓詩人發揮想像力,這裡,莫非「幽浮親臨過?」。幽浮從天而降,「天」還原古象形字,豈不像從幽浮走入太陽谷的外星人,彼時:「日正當中閃銀亮/等待高速時空轉換/來自無量無邊的/宇宙訊息」原來,詩人扮演外星人,駕乘幽浮到此蒐集宇宙發出的訊息。

<新養女湖>與<泥火山>兩篇,同為燕巢山區噴發烏泥漿混合瓦斯氣的奇景。前者,詩人引為無法解碼的「來自地底的語言」,後者每一次噴發,創造「大自然的抽象畫」變化萬千。我偏愛第三節描寫的三個小型噴泥口:「一個喜歡畫圓圈/一個不斷冒氣泡/一個在間歇狀態」,就像詩人說的,這是人力無法雕塑的「泥火山藝術」,表現手法自然,無須雕飾。 

大崗山東南側山腰向外突出的岩壁上,生長好幾支斜垂或下垂的鐘乳石,當地人稱為「石母乳」。鐘乳石係石灰岩土質經滲出的水滴累積成鐘形或筍狀,詩人在<石母乳>第一節,比喻石母乳:「裸露巨大的乳房/滴滴答答的乳水/源源不絕」因為,這裡有一間小寺廟,業者用塑膠桶或瓶子承接石母乳滴下的泉水,指稱是天賜甘露,清涼解渴消暑氣。石母乳附近的幽谷「一線天」,兩邊岩壁隱約可見蝕刻圖案,詩人聯想,這許是地殼曾經大翻轉而誕生台灣的遺跡。

<楠梓仙溪源頭>啟示讀者飲水思源。我曾兩度登上玉山主峰,至今尚未一探這源頭真貌,深以為憾。李昌憲此詩與實地攝影,予人親臨其境,沐浴在玉山滋潤台灣大地的氛圍中。且看第一、二節:「由楠梓林道下探/玉山最隱密之處」、「穿過險峻陡峭的山路/穿過濃密的原始森林/穿過濕滑的沖積泥地/被切割成V形的溪谷」,高雄人使用的水,大抵來自這個發源地。

第二輯「人文歷史」的景點,多達二十三處。其中以<高雄文學步道>三節九行,短小精悍,詩句結構嚴謹而輕巧:

  時間凝固

  詩文中的人事物

  掉落蓮池潭?

  浮出的詩語

  片片

  都是餌

  向未來

  釣更多

  文學的魚

這條文學步道以「掉落蓮池潭的詩語」為主題,李昌憲比喻詩語如餌,可用來釣潭中各種各樣的魚。

台灣第一條文學步道,設在美濃鍾理和紀念館。步道旁林立著三十餘座作家石碑。鍾理和長子鍾鐵民在世時,李昌憲與我前往探視,出院不久的鐵民兄,親手沖泡友人送的膨風茶(即東方美人茶)熱誠招待我倆。<鍾理和紀念館>第四節收尾兩行:「聆聽兩代人的文學歷程/佐以一壺回甘的膨風茶」,就是記述那令人感念的溫馨場景。

台灣民間膜拜的神祇不勝枚舉,卻殊少本土歷史人物升格為神。高雄內門素以宋江陣及辦桌聞名,坐落在內門區光興里的興安宮,主神為天上聖母(即媽祖),副神則是「鴨母王」朱一貴。光興里舊名鴨母寮,乃因朱一貴曾在此養鴨,結識各路英雄好漢,在官逼民反下,揭竿起義抗清。後經當地研究文史人士提議,興安宮特別闢設鴨母王文化園區,除了保存起義的古井,並打造一大一小兩尊鴨母王塑像及鴨群。李昌憲藉〈鴨母王〉有感而發:「趕幾隻鴨並不重要/趕鴨子趕成歷史」那才具有紀念意義。

台籍老兵許昭榮引火自焚於旗津海邊,迫使當局在此設立「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紀念碑上具名或無名的老兵,在憑弔者心中都是苦難的靈魂。詩人以園名為題賦詩,五節各三行,前四節句句含著血和淚,最後一節:「看見自己胸口/插上二十一世紀的茉莉花/全世界遍地開」此詩寫於二○一一年二月二十八日,連結突尼西亞、埃及等國發生的茉莉花革命。

〈楠梓加工區〉與〈我站在勞工博物館沉思〉,延續李昌憲第一本詩集《加工區詩抄》的相關題材,同樣關心勞工的前途,如後者結尾:「我站在勞工博物館沉思/有愈來愈多失業勞工/迷失在人生轉折的渡口/不知下一站何去何從?」引人省思台灣社會到底怎麼了?

高雄人總算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伊始,就有捷運可乘。〈美麗島站〉運用站體裝置藝術與歷史事件交錯變幻,產生戲劇化效果。

美麗島站是高雄捷運紅、橘兩線唯一交會的車站,地面上四座進出口建物,採用特製玻璃疊砌成祈禱式外觀,帶給人平和安詳之感,設計概念源自這裡曾經發生流血衝突的美麗島事件。地下站體的光之穹頂,則用彩繪玻璃,併貼成亮麗無接縫的玻璃藝術。從詩中的他「想躺下來欣賞/光之穹頂玻璃藝術」,轉為看不清楚,到發覺「看得見與看不見的界線消失」,他恍然大悟:「人啊!死亡才會躺下來/欣賞光之穹頂玻璃藝術」整體構思頗具創意。

第一輯「都會集錦」裡的<光之穹頂>,亦即美麗島站的光之穹頂。此詩偏重描寫玻璃藝術透光景象,關鍵詩句在第二節第四行:「藝術融入建築的穿堂空間」。對照廣角鏡頭呈現的特寫畫面,顯然,攝影作品更有看頭。

<龍騰>光彩奪目的氣勢,煥發於世運主場館的高空煙火秀。相較之下,光之穹頂玻璃藝術,可以常態展現,龍騰煙火秀只在舉辦大型活動時,如曇花一現。影像記錄世運開幕煙火璀璨的夜景。我倒喜歡吟詠第二節:「蓮池潭蓄水養龍/龜山昂首東迎紫氣/半屏山柴山當護衛/愛河水暢通經脈」這些地景串連起來的意象,予人親切感十足。

五十出頭就退休,李昌憲退而不休,當起了街頭藝人。<藝術市集>是他實地擺攤招攬遊客及空檔遊逛的所見所聞。攤友們利用陶器、琉璃、貝殼乃至寶石精雕細琢成首飾、項鍊或胸針:「在寒風中等待/少女體溫取暖」,可見他觀察的多麼細膩、貼切。藝術市集講求慢慢逛,發現喜歡的工藝品,記得「從每件創作/觸感手工的熱度」讓原創者有所感應。

正如他在序詩<美的視界>點出的,這是詩與影像的對話。創作每一首詩、每一組攝影作品,莫不全心全力以赴:「我守候我等待/你最美的時刻」。就詩而言,其中難免有瑕疵之處,但在一年期限內完成六十首詩,算得上難能可貴。如果是我,恐怕做不到。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