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我美術老師,不要叫我畫家。」這句話正道出李澤藩踏實謙虛的性格。李澤藩不僅是名列台灣十大前輩畫家之一,更是畫壇中難得的美育推手。
1907年,李澤藩出生於新竹武昌街。童年時期家庭經濟濟拮据,孕育出凡事認真務實、努力上進的性格,也影響其一生培育學生和教養子女的態度。
受老師石川欽一郎影響 奠定創作基礎
1921年,李澤藩就讀台北師範學校(現今愛國西路的台北市立大學),成為石川欽一郎的學生。從英國學習透明水彩的石川,被聘為台北總督翻譯官,公餘兼任台北師範圖畫課教師,特別強調西方印象派的觀察寫生教學,也將西洋繪畫理論內涵科學實證主義的思考模式,傳授給台灣青年,也為李澤藩、廖繼春、李梅樹等台灣前輩畫家奠定近代美術的創作基礎。
1926年(20歲)畢業後,李澤藩返鄉任教於新竹第一公學校(今新竹國小),除了美術、音樂藝能科外,同時也是學校教師網球隊隊員,可稱是難得的文武雙全青年。一面教書一面拿水彩畫筆的李澤藩,30歲前的畫風,接近於石川老師的英國透明水彩風格。
或許受到30年代台灣文化協會與台展鼓舞在地美學的影響,1937年《吊桶 /湳雅村農家風光》,31歲的李澤藩,開始以不透明水彩技法描繪了台灣早期農村的吊桶取水情景,結合槓桿原理的水井吊桶,可稱為農村生活科學水利法。畫面色彩古樸,近似油畫的厚實感,也為消失的農村風情留下一幅難得的文化圖象。
勤儉惜物的李澤藩,總是把不滿意的水彩一改再改,終於悟出具有個人特色的水彩「擦洗法」,不僅將不滿意作品改頭換面,而且重新賦予重疊與厚實的不透明風格。
李澤藩於美術教於美術教室 1933年
以美術教師為志業的李澤藩,教學經歷含小學到大學,培育眾多藝術學子。
《吊桶 /湳雅村農家風光》1937 年紙‧水彩51 x 68.2 公分
李澤藩教學與創作理念 把握靈感大膽嘗試
「觀察自然、把握靈感、大膽嘗試、用各種方法表現到底」這些創作理念,正是李澤藩返鄉教學與創作的主張。桃竹苗風景是李澤藩的計畫性創作,從新竹青草湖風情、河岸蘆葦飄白、到大霸尖山雄姿,這一系列的水彩畫作,也為家鄉留下珍貴的在地風情。
除了風景畫,李澤藩代表作還含括家鄉名勝古蹟。1976年《潛園懷古》,描繪早期新竹士紳記憶中潛園探梅的美景,這座庭園古蹟在日治期被統治者藉開路之名強力拆除,並於1977年後形同廢墟。
《潛園懷古》1976 年紙‧水彩55 x 78 公分
《送出征》作品 關懷社會人文
從台灣美術史的觀點來看,李澤藩可與倪蔣懷、藍蔭鼎並列為台灣三位傑出前輩水彩畫家。同為石川學生的三位水彩畫家,作品中也同樣各具有強烈的家鄉風土情懷,倪蔣懷描繪汐止和金瓜石的溪流村景、藍蔭鼎筆下的宜蘭竹林和養鴨人家,李澤藩則以厚實水彩層疊描繪出竹苗客家風情。
跳脫風景畫,李澤藩在社會人文作品,也多有關注。1938年《送出征》,是台灣美術史中描繪台灣庶民在日治期殖民生活的難得作品。畫作中的景點,正是巴洛克建築風格的新竹火車站前廣場,擁擠的人潮正在為被徵召為日本皇軍的台灣青年掛彩帶送別,畫家藉此作紀錄公學校同事前田滋雄被徵召為皇民軍的情景,值得注意的是,此作完成於二次戰爭爆發的前一年,完成後幾乎很少公諸於世,反而在畫家往生後才被美術史和藝評家引起注目。
《送出征》1938年水彩57x72公分
叫我美術老師 不要叫我畫家
1974年李澤藩獲中華民國畫學會金爵獎,1983年由文建會選為台灣十大美術家之一。由於李澤藩的繪畫成就,因此他先後被聘為新竹師專、國立藝專、台北師大美術系的教授。一生嚴謹務實創作教學的他,在課堂中是一位嚴格的美育教師,要求學生透過理性思考管理畫具和作品美學,也因此常將「叫我美術老師,不要叫我畫家。」掛在嘴邊。在家裡,畫家李澤藩也是一位教子有方的父親,培育出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和近十位博士子女。
1989年李澤藩因病去世,享年83歲。兒女在家鄉故居為他成立「李澤藩美術館」,觀眾來到這座紀念美術館,不僅可以觀賞到李澤藩的各時期代表畫作,還可以在美術館的特展室目睹李澤藩在台北師範時期親手製作的木書架、以及他親手編繪的美術課本和掛圖,見證李澤藩這位前輩畫家,曾經也為美術教育扮演重要的推手。
(本文轉載自《民報文化雜誌》第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