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醫界和社會氛圍都鼓勵「尊嚴的死亡」和「不做無意義的急救」,一般人已漸漸能接受預立遺囑,或預先簽署放棄急救的聲明。
但是每每遇到老年父母仍需照顧失能的子女,那種無助和無望(復健和復元都無望),那種拖磨、痛苦-----孩子的生命在成長,但能力卻是停滯的、依賴的,而老媽媽的生命卻在老去、消逝,那種不可言喻的恐懼心境,讓我想起一部深刻又沉重的動畫短片《火車火車過山洞》。
影評都說這是一部討論「輸」與「贏」的電影,質問:「贏了的人,你真的贏了嗎?」但我認為這只是電影要闡述的一個小小部分理念,其他更令人揪心更應該深沉思考的是:「照顧者明知無法繼續照顧時,怎麼辦?」影片的最後,沒有人知道老媽媽究竟做了甚麼決定,只有老孩子童騃無邪的歡呼:「媽媽贏了!」讓人遺憾、錯愕,連含在眼眶的淚水都掉不下來。
這部西班牙出品的動畫片2013年榮獲第85屆「奧斯卡獎」和第26屆「哥雅獎」兩項指標大獎的最佳動畫短片提名,最後雖沒能抱回大獎,其藝術成就已獲肯定,並且掀起廣泛討論。
「火車火車過山洞、火車火車過山洞」一聲聲稚嫩的呼喊,夾雜著孩子們遊戲的聲音:「看看誰是膽小鬼……」火車呼嘯而過,那個「膽小」率先跳離鐵軌的孩子輸了,那個鞋帶被絆住、只跑了一半的孩子阿歷,算是「贏了」。
水彩的動畫影片描繪鄉間的一景一物,連火車造型和色彩也是充滿童趣,令人賞心悅目。但是醫院的亮彩和透明感顯示了不安的局面,晝夜不停交錯下,有一天,被火車撞成重傷的阿歷終於醒了!但是他不認得爸爸媽媽,而且接踵而至的是日復一日、往返醫院和家裡,永無止境的復健之路。
父親彈奏著手風琴,孩子若有所悟,喊出了:「媽媽......爸爸!」僅此而已,受傷的腦神經使得他的認知十分有限,學會一點點生活事務都能帶給父母小小的欣慰。某一天,爸爸竟得了急病撒手人寰了!剩下媽媽獨自陪伴兒子赴醫、回家,赴醫、回家。火車上偶遇兒時玩伴(就是踩著他鞋帶的那個男孩),已經是一位青年了,但是阿歷顯出困惑的表情,媽媽則是木然。
時光一天天逝去,媽媽耗盡了全部的青春和旺盛歲月,成為一個劬僂的老婦。醫生輕擁她的肩,說:「為了孩子,妳要更堅強一點!」而體型壯碩已然是中年男子的阿歷卻停留在幼稚童年的心態,媽媽的憂愁、恐慌和無助感,阿歷一點也無從體會。
母子牽著手走在熟悉的鐵道上,媽媽老淚縱橫,遠處傳來火車前進的聲音,越駛越近,阿歷憶起兒時的遊戲:「火車火車過山洞……誰是膽小鬼……」阿歷本能的甩開媽媽的手跳開了!
火車轟隆轟隆呼嘯而過。阿歷彷彿領悟了甚麼!「媽媽?」「妳,贏了?」
絢麗的色彩講述一個灰色的故事,而故事又沒有答案,留給觀者無限的想像和省思。很多畫面其實透露著細膩的情節,「孩子別怕,媽媽在這兒,媽媽不會離開你。」還有被風吹走的媽媽的頭巾、媽媽瘦削的臉龐和皺紋、媽媽彷彿下定決心而淚流滿面……其實都透露了令人不捨的結局。
明知醫療無效、復元無望,生命的「盡頭」卻還那麼遙遠,我們能做甚麼?
更多醫病平台精彩文章請至:【醫病平台專區】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醫病平台】
由老、中、青醫師及非醫界朋友發起的「醫病平台」,期待藉此促進醫病相互理解,降低醫病認知差距,減少誤解及糾紛,找回醫病之間尊重與信任的美好。期改善醫師診療行為、民眾就醫態度,進而帶動改善醫療政策、環境及品質。歡迎各界踴躍投稿、討論齊進步。
如蒙賜稿,請寄:DrPtPlatform@gmail.com,文章字數 1500-2000。
因篇幅有限,本報保留刪節權,一經採用,刊出後奉上薄酬。
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如欲以筆名發表,煩請註明筆名與真實姓名)、簡單的自我介紹、身分證字號、通訊及完整戶籍地址(包括里或村、鄰)、聯絡電話和電子信箱,以及銀行(註明分行)或郵局帳號,若要捐出稿費也請附上受款單位及帳號,也可直接贈與「醫病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