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醫病平台】四樓十三號病房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醫病平台】四樓十三號病房

文/張至璋(作家)

2016-09-23 11:50
人不能生病,生病要達觀,遵醫生,不盲從,別迷信。圖/取材自 pixabay (CC0 Public Domain)
人不能生病,生病要達觀,遵醫生,不盲從,別迷信。圖/取材自 pixabay (CC0 Public Domain)

【編按】張至璋先生分享其病痛住院期間的故事,與過去「醫病平台」多數文章風格迥異,但期待藉此思想,面對病痛與治療的不同態度。字裡行間可見張先生感性、豁達及幽默的一面,他也藉此與讀者分享生病際遇重要的心得:「人不能生病,生病要達觀,遵醫生,不盲從,別迷信。」

現代醫學昌明,病人忌諱仍多,有的醫院沒有四樓,不設13號病房。我在澳洲醫院住過四樓13號病房,一住16夜,體驗不錯,收穫良多。

2004年冬季我們從加州返回墨爾本,得了感冒,發炎發燒止了,但咳嗽不停、一連數週。一位年輕香港醫生笑著說,「年紀大了常咳嗽,慢慢就好,不需吃藥。」他的經驗之談彷彿人老就該咳嗽,何必大驚小怪。我60出頭,一句話催促我老境已至。但咳嗽沒慢慢就好,之後呼吸困難,需坐著睡,我換了醫生。他說感冒造成鼻竇炎,引發氣管炎,並一語說穿我的心事,「你容易轉發肺炎」。

幾個月內,我換吃幾種抗生素都沒效,還導致胃出血。我呼吸短促,心跳加速,爬不上樓梯,更別談游泳。終於隔年在心跳一百,神智仍清之際緊急送進 Epworth 醫院,一家運動明星常去的醫院。我的澳洲健保完善,還買了私人保險,可以選醫院,可惜20年來無緣享受,那天被推進最後一間單人病房時,頗覺興奮。病房有扇大窗子,窗外是幾株高大松柏的樹頂,綠意映照室內的蒼白。不知窗子的設計,是為了窗外種大樹,還是先有窗子才啟發種樹?

正在先有蛋先有雞之際,洋護士笑著進來說,很快就換房間,「為什麽換?」,她說「你太太覺得13不好,4樓華人聽成死樓。」我指指窗外,「松柏會讓華人長壽。」我想說烏龜也會,但洋人有怪癖,不喜歡長命烏龜,偏愛短命青蛙;討厭有鱗片中國龍,喜歡會噴火西洋龍。我是臨時插班,一般單人病房都滿了,只剩4樓這間,住的全是癌症末期病人。感謝她們體諒病人為大,我沒有轉房。朋友來訪忌口不說,我問是否好找,他答非所問,「你的病房好記」。

檢查後,我心臟很好,肺功能只剩37%,正常人是95-100%。肺本身無毛病,功能過低是因為氣管發炎被液體堵住,肺得不到足夠氧,心跳加快是為驅動血液取氧。簡言之,心肺間產生因果關係,與蛋和雞不同。醫生說「再下去不是心臟出事,就是腦子缺氧,你來得正是時候。」腦子缺氧,妻說,「就覺得你癡呆了」。

液體就是痰,充塞各處無法抽,只能以藥物化解,主要成份為 cortisone 和 salbutamol,前者急速消炎,但多用骨質疏鬆,免疫力降低;後者擴張氣管,我一年來已形成氣喘,需長期服用,而且隨身攜帶。我腦海忽然跑出來鄧麗君。

我身上裝配許多管線,粗大的蛇管覆蓋口鼻,引導牆上氧氣;幫浦嘶嘶,正氣凜然,但令人心安;透明管把蒸汽藥物送進蛇管,呼吸間濕潤溫暖,使我回到夏季台北;清淨冰涼點滴注入靜脈,讓人心情平靜;手指間則有測量脈搏血壓的夾子。照鏡子,我像要駕駛戰鬥機。

「如體力許可,每天下床兩次,拿掉夾子蛇管,推點滴在走廊轉一兩圈,但前後都要通知我們。」護士說可量力增加,於是我穿著綠袍,17天內從走廊一兩圈,到上下樓梯一兩層,到上下十層,最後三步併兩步,還以馬錶算成績,像跑101。除了靜脈針,我會拆裝管線,調整點滴速度,溫度和濕度,還會操作電腦心肺記錄,甚至知道用藥,深感就快要「久病成良醫」。

為何要住這麽久?因為肺功能過低、回升緩慢,short breath 呼吸短促,在家中有生命危險,醫院要保證安全才放行。我住院時37%,出院時71%,半年後85%,次年105%。「為什麽有105?」「保持運動,增加肺活量就有。」

那醫院每天七餐,清晨五時服藥後送來百分百純果汁,六時早餐,依前日電腦所點送來香腸,火腿,蛋包,麥粥,乳酪。九時上午茶,咖啡配起司酥餅。十一時午餐,各式三明治或各種漢堡,蔬菜,豆,蛤蜊或奶油南瓜湯。兩點下午茶,五點晚餐,牛柳,蒸魚,嫩豬排或小羊排,芋泥,薯條,生菜沙拉,肉末湯或豆湯,蛋糕或冰淇淋。九點宵夜,我愛點烤雞沙拉或洋蔥鮪魚醬麵包。醫院廚房烹調技術很好,可惜不供應葡萄酒。那剖腹難忘的兩週,醫院像天堂。

當時正值2006世界盃足賽,我從複賽看完決賽,接著是英國溫布敦。人一興奮,胃口就好,何況每天上下樓奔波。那名員工推著發亮的食物架子,一天七次送進13房,盤盤碗碗擺滿一桌,別的房間都只是一小碗,還常整碗端回去。員工看我如此胃口,宵夜送完說,「晚安,Mr.張,好好享受!」我微笑言謝,但是心頭一酸,內疚油然而生,左鄰右舍都是人生將盡,我卻「好好享受」。他們白天安靜,夜晚哀嚎、護士就來打針,使其安睡。那送飯員工善心,想是祝我一路好走。

17天內有四人被白布單蒙頭推走,家屬靜靜跟在後面。四樓有間「聖室」,沙發,鮮花,檯燈,書桌椅,飲水器,十字架。我翻開本子,各種筆跡,「主,請引領我們68年的美好時光,有個善終。」「請您在天上照顧我爺爺,他愛吃冰淇淋。」「主,請讓巴斯達與新主人融洽愉快。」巴斯達一定是隻老狗。13號隔壁是個50歲白皙中年人,戴眼鏡,頭髮整齊,猜想有個好職業。我從未和他打招呼,那晚我去小廚房熱宵夜,回來看見他奮力推輪椅出房門,我端著食物無法幫忙,他會意,向我笑笑,我說晚安,他也說晚安,聲音非常細弱。

第二天妻照常來陪我。當時是南半球的冬天,身子薄弱的妻很辛苦,每天上午來醫院,下午四點離開,避免塞車,趕天黑前回家,爬坡開鎖進入房子,那時孩子念研究所住校。這天下午她要離開病房回家,一出門立刻退進來關上門,悄悄說隔壁門開著,一大家人低頭圍繞病床,有人帶領祈禱。我們等了一個小時,傳來搬桌椅聲響,原來病房已空,清潔工在打掃。

妻離開後,護士進來換點滴,我問,「昨夜他還在自己推輪椅?」她說,「這事常有。」生命竟然如此輕微,那麼多天,我為什麽不少看些電視,和他聊聊?

過了兩天我也出院,妻開車,我回頭望向松柏樹頂的窗口。她問,「懷念烤雞沙拉嗎?」我回答,「我不會再來這兒!」回到家,進入久違的書房,翻開日記,我記下最簡單的定理:人不能生病,生病要達觀,遵醫生,不盲從,別迷信。

延伸閱讀
【醫病平台】賴其萬:重建彼此的尊重與信任
【醫病平台】曾道雄:基隆港都的老醫生
【醫病平台】侯文詠:告白與同意
【醫病平台】嚴長壽:請握著病人的手
【醫病平台】黃富源:請不要「罵跑」年輕醫師
【醫病平台】陳景松:病、醫皆情緒?同理的溝通是良善醫病關係的關鍵
【醫病平台】黃瑽寧:繞著地球跑 還是台灣最好 
【醫病平台】蔣理容:輕重緩急?自己的病最重、最急!
【醫病平台】陳永興:當醫師面對親人的死亡
【醫病平台】施惠琪:如何與醫療人員合作讓家人得到最好的醫療照顧
【醫病平台】胡涵婷:台灣的智決醫療在哪?基層照顧醫師的重要性
【醫病平台】野人:醫師變成病人時
【醫病平台】章魚醫師:在醫療前,大家都是 VIP
【醫病平台】郭文好:醫病配合之我思 
【醫病平台】周照芳、陳榮基:以全責護理提升醫療照護品質促進醫病和諧
【醫病平台】戴正德:醫病彼此間的同理心 
【醫病平台】王金龍:有快樂的醫生才有快樂的病人 
【醫病平台】劉惠敏:態度 決定關係的第一步 
【醫病平台】廖博文:同理心,由誰開始呢? 
【醫病平台】Chua:「先生緣」 是病人對醫師的信任 
【醫病平台】蔡淳娟:年輕醫師,請別躊躇 
【醫病平台】吳清英:家屬的心痛 治療能否為病人減輕苦痛? 
【醫病平台】張志偉:醫病一家人  
【醫病平台】黃春明:人文素養沒落、商品化社會的醫病關係 
【醫病平台】陳榮基:如果他是我的親人,我會做什麼樣的選擇?
【醫病平台】曾道雄:赤道那邊來的天使
【醫病平台】劉家正:為什麼會這樣?──醫病溝通如何再精進 
【醫病平台】夏祖麗:讓我們一起努力走過這條路 
【醫病平台】實習醫師日記:學習病人兩字間最核心的「人」 
【醫病平台】姚佳宜:我的身體,我決定? 
【醫病平台】胡朝榮:讓病人多表達自己真正的想法──分享一個看病經驗 
【醫病平台】許若松:急診室內的冷漠及溫暖──給親和敬業醫護更多鼓勵
【醫病平台】莫泊桑:醫師,是一個需要經常自我反省的行業  


【醫病平台】
由老、中、青醫師及非醫界朋友發起的「醫病平台」,期待藉此促進醫病相互理解,降低醫病認知差距,減少誤解及糾紛,找回醫病之間尊重與信任的美好。期改善醫師診療行為、民眾就醫態度,進而帶動改善醫療政策、環境及品質。歡迎各界踴躍投稿、討論齊進步。

如蒙賜稿,請寄:DrPtPlatform@gmail.com,文章字數 1500-2000。

因篇幅有限,本報保留刪節權,一經採用,刊出後奉上薄酬。

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如欲以筆名發表,煩請註明筆名與真實姓名)、簡單的自我介紹、身分證字號、通訊及完整戶籍地址(包括里或村、鄰)、聯絡電話和電子信箱,以及銀行(註明分行)或郵局帳號,若要捐出稿費也請附上受款單位及帳號,也可直接贈與「醫病平台」。


專欄、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本報純粹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