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英在選前提出她的五大創新研發計畫,想替台灣經濟注入創新活水。如今她順利當選總統,國人也殷切期盼她能落實計畫,把台灣產業帶出困境。但如果她依循現行政府推動研發的模式,繼續倚重現有研發相關部會官僚,只怕四年後又是一場空!
現行的研發計畫推動模式,簡單的說就是:高層喊口號,部會官員作文章吹捧撒大錢;最後產學研發想、寫計畫書、爭錢耗預算。而當一有新流行語或是新官上任,一個不到兩年的口號可能就會被新口號取代。為了配合高層,研發重點方向一變再變,滾石不生苔,這也部分解釋了為何台灣的科技實力停滯不前。
在此,就以行政院推動「生產力4.0」政策為例,看看政府官員的顢頇。
行政院年初公布明年的科技預算增加7 %,連兩年達千億以上,而政府高層發明的生產力4.0特別被列為重點項目。前一口號「物聯網」言猶在耳,但自去年中開始,生產力4.0已成為台灣產業研發的新口號,一有任何產業問題,政府就拿生產力4.0當救命仙丹,包括要用生產力4.0對抗迫在眉睫的紅潮威脅等。
然而,生產力4.0到底是什麼?有何用途?民眾可能霧煞煞;但如果連最高主事官員也說不清楚生產力4.0的具體用途,可能令人難以置信。不過,這真的發生了。去年6月4日,時任行政院副院長的張善政在一場生產力4.0的發展策略會議上,引述一個案例,說明未來結合大數據分析、物聯網感測技術和雲端服務等,可以在輪胎壽命快到時通知駕駛換輪胎,以減少意外事故發生。
不過,真的要預防爆胎導致意外,不需要大數據或雲端服務的TPMS胎壓偵測系統(Tire Pressure Monitoring System)就可解決,而且台灣在2014年TPMS已成為新車標準配備。張善政舉這一個殺雞用牛刀的案例,似乎還在幫生產力4.0找用途。
行政院的生產力4.0乃參考自德國的「工業4.0」計畫,但複製工業4.0無法展現官員的創新性,因此行政院高層頗為自豪的提出「以生產力4.0超越工業4.0」,除了製造業外,也納入商業服務業和農業。於是乎,行政院的商業與農業相關部會,也都跟著配合提出商業4.0與農業4.0。挺巧的,剛剛好都是4.0!
政府官員對生產力從1.0到4.0的說法是,生產製造程式化(1.0),生產製造整線電腦化(2.0),生產製造電子化(3.0),到生產智慧彈性化(4.0)。這是第一次有人能把程式化、電腦化、電子化與智慧化分成4個階段,這樣一套說法,真的可以得到年度發明首獎,也可見識官員瞎掰的功力。而產學研界也僅顧著像錦鯉般搶食撈錢,無人提出異議,也令人心寒。小英未來要如何倚賴不敢講真話的研發界,是一個嚴肅課題。
至於大家從沒聽過的商業與農業1.0至3.0到底是什麼?建議民眾可以上網查詢,見識一下我國官員令人嘆為觀止、無中生有的作文章能力。
眾所周知,第一次工業革命由蒸氣動力取代人力與獸力,第二次工業革命由電力實現大量生產,第三次工業革命由電子資訊發展出現代的工業(如自動化生產)。這三次工業革命所帶來的製造變革,都有明顯的分水嶺,因此一般皆認同可稱之為工業革命(revolution)。但工業4.0一詞源於德國的一項計畫,計畫中所需的技術,大多是近幾十年來電子資訊、自動化等技術所累積與演化(evolution)而來,因此工業4.0是否可以代表第四次工業革命,頗值得商榷。近幾年各工業大國所提出的產業革新計畫中,並沒有使用工業4.0一詞。反觀台灣,我們的官員不只採用,還提出「以生產力4.0超越工業4.0」,自吹自擂自己的獨到創見,實在令人傻眼。
由生產力4.0的發明與推動,讓人感覺到一股濃濃的國民黨風格。一百多年前,為了變革引進西方三權分立制度的同時,領導者為了展現自己的「睿智」,納入考試與監察權,創立所謂的「五權憲法」;之後國民黨再以公權力對全民長期洗腦,如今大家也見怪不怪了。
如果照這種「4.0邏輯」,那麼回顧國民黨的歷史,民國元年成立國民黨(1.0),後經改組為中華革命黨(2.0),1919年又改組為中國國民黨(3.0)。如今2016大選慘敗後,在群龍無首與救黨無方下,不知「國民黨4.0」時代會不會比「生產力4.0」還早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