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巡田水遊記】老街老矣 春風不染──頭城老街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巡田水遊記】老街老矣 春風不染──頭城老街

 2014-10-26 06:00
「十三行」古跡。
「十三行」古跡。

前言:

本系列遊記,以「巡田水」的心情遊宜蘭。

農夫阿伯晨昏身穿蓑衣,頭戴斗笠,肩掛鋤頭,在田畦間走來走去,有時挖開泥堆,讓田裡水流出;有時堆積泥土,堵死流水,讓田園充滿灌水。這種呵護田園的用心,期望作物旺盛的努力,日復一日,並視為慣常,這就是「巡田水」的精神。(系列18)​


開蘭第一街

頭城是漢人在蘭陽平原最早建立的據點,被稱為「開蘭第一城」,和平街則是頭城最古老的街道,可稱為「開蘭第一街」。老街呈南北向,北通烏石港,東接頭城港,原是一條因河運而發展出來的商業街,也是宜蘭歷史最悠久的老街。老街擁有不少的古蹟及歷史建築。現依老街地圖依序介紹:

(1)認識頭城的起點:頭城鎮史館(李榮春文學館)

這座建於日治時期,曾為頭城國小校長宿舍的日式建築,位置鄰近老街北段的端點,身兼鎮史館的功能,陳列並展示著許多頭城舊照片及文物書籍。當然,最主要的功能還是在於紀念及保存李榮春先生的相關文物與作品。

李榮春,1914出生,頭城鎮和平街人,九歲就讀頭圍公學校,畢業後入私塾學漢文,自修英、日、中文,二十四歲時,加入「臺灣農業義勇團」,隨團至中國工作,戰後回台,與多位台灣本土文學作家相交,為臺灣戰後最早一批用中文寫作的本土作家。

李榮春少年時的生活場域就在和平街,作品帶有濃厚的自傳色彩,創作常以頭城出發,以文學見證了頭圍港的發展。戰後生活艱苦,李榮春埋身在此,孤獨寂寞卻又孜孜不倦地從事創作,直到去世,才被家人發現藏在天花板夾層中近300萬字的文稿,在戰後文學黑暗期中,能有這樣的作品,是頭城的榮幸。


頭城鎮史館。


鎮上文學家李榮春的文學館,日式建築,為過去頭城國小校長宿舍改建成頭城文化館。

(2)「北門福德祠」

老街在嘉慶年間就逐漸形成,咸豐十年(1860年)時,當地居民在老街南北兩端,各蓋了一間面向街心的土地公廟,稱為「北門福德祠」及「南門福德祠」,以祈求土地公保佑,鎮守住老街的繁榮。然而,土地公終究抵不過滄桑歲月的變化。

「北門福德祠」,座落於街頭,廟身佔據街道的一大半,車子僅能勉強從旁繞過。因老街空間有限,原本應立於廟門口的一對石獅子,則被放置於左右廟柱的上方,小獅子棲身於屋簷下,頗為特殊有趣。「北門福德祠」歷史悠久,廟宇古樸,地方人士正積極爭取列為歷史古蹟。廟內的牆壁上嵌著歷年來信眾捐款修廟的芳名錄,目前的廟宇模樣應是大正五年(1926年)時所整修的,廟裡懸掛的匾額,年代寫著「大正十年」(1921年)。這次的重修福德祠,並未帶給老街好運;三年之後,一場嚴重的洪水,造成頭城港淤塞,老街繁華所繫的水運受到沉重的打擊。而宜蘭線鐵路也在這一年(1924年)全線通車,鐵路興起,商業中心轉移,老街從此走向沒落。


北門福德祠。


北門福德祠,面向街心,守住財氣。

(3)「十三行」

由「北門福德祠」沿著老街往南走,左側有一長排的平房,門牌140、142號,就是清代「十三行」遺址。「十三行」是清代港口附近對外貿易行郊的總稱,頭城「十三行」因緊臨河道和港口,具舟楫之利,成為貨物批發的商號及倉庫。「十三行」的屋身為木造,屋基則以當年船隻的「壓艙石」作為建材,可以見證當年船行貿易的歷史,現已被列為縣立古蹟。 屋內陳列一些相關的史蹟資料。

(4) 盧纘祥故宅

由「十三行」繼續南行,來到和平街139號,就是著名的「盧纘祥故宅」了。盧宅對面有一大池塘,為清朝時代頭城港的遺址。頭城港毀於大正十三年(1924年)的大水。這棟豪邸建於昭和三年(1928年),成為盧家繁盛時期的歷史見證。盧宅佔地廣闊,建築宏偉,屬於和、洋混合式的風格,日式的屋頂,有西洋風格的老虎窗,正面採西式圓拱迴廊,但牆角及臺基則有傳統閩南風格的「櫃臺腳」工法。盧宅建築恢宏,極具氣勢,因而成為頭城重要的地標,至今宜蘭仍有一句俗諺:「有盧家富,無盧家厝;有盧家厝,無盧家富。」可見盧家及盧宅在宜蘭當地的特殊地位。盧纘祥年輕時,繼承家業,年僅26歲時,就興建了這棟大宅。台灣光復後,民國40年(1951年),盧纘祥當選首任民選的宜蘭縣縣長。今天的頭城鎮還有一條「纘祥路」,以紀念他對地方的貢獻。「盧纘祥故宅」雖已列為古蹟,但仍是私人住宅,未開放參觀,所以只能相機伸進門柵,遠遠地拍攝。


盧纘祥故宅。

(5)頭圍港遺址

至於盧宅前的池塘,曾被列冊是「頭圍港」歷史遺址,依據蘭陽技術學院助理教授張文義調查,清代烏石港是當時台灣東部唯一商港,1878年大洪水造成河道改道,水往南流形成「頭圍港」。目前盧宅前池塘原是漥地,1912年被挖成頭圍港內港,海船停在頭圍港,再用駁船接到內港,池塘旁的十三行、林本源租館貨物都在內港卸貨;後來河道淤積,池塘成為盧家吟詩賞月與宴客花園。


盧宅前的大池塘:清代頭城港遺址。


清代頭圍港遺址,現代建築羅列。


大池塘畔的老榕樹。

(6)林本源租屋

由於林平侯公(本源)何時在頭城設租館並無確切的時間,但我們卻透過蘭陽技術學院的林正芳老師口中,推斷在清道光三年(1823)前就蓋了林本源租館,當時(道光三年)由林平侯公捐助金錢鋪設三貂嶺古道,另外,由於時年漳州人民彼此常有械鬥之爭,遇有這樣的紛爭,也常請林平侯家族或總管出面調停,故林家在頭城的事蹟時有耳聞。據聞林本源於蘭陽平原除了頭城的租館之外,在五結鄉也另有一處。而目前保留的部分推算距今(2003年)已超過190年的歷史了,實為頭城之一塊瑰寶。現存的建築物已不復見當時的全貌,現僅存的建築物應是當時的主廳部分,根據地方耆老曾老先生口述:當時的建築物應是呈傳統閩南式的三合院型態,院中廣場深度非常的深,向外延伸百來尺,現今土地上蓋滿了建築物,但土地所有權已在數二十多年前由曾老先生與盧先生代表附近所有承租戶向林家後代協商購得。由於該主廳目前為開蘭路上多戶人家的共同私有土地,屋主也要求僅放外貌的照片就好,不允許拍攝內部的照片,據訪談後了解,目前沒有什麼改建或拆除的計畫,但內部上百年的雕飾、壁畫及建築物目前保存尚完整,期望當年風華能有機會再展現於世人面前。


林本源租屋,在含笑食堂旁的小巷裡面,找了很久才找到。


林本源租屋內進。


林本源租屋雕樑。

(7) 吳朝陽宅

過了盧宅,來到老街 129號的「吳宅」。吳宅的建築屬於日據時代昭和晚期典型的店家風格,擁有寬敞明亮的騎樓,屋頂的女兒牆有巴洛克風味的裝飾。


吳朝陽宅,約建於日昭和5年(西元1930年),屬於店屋造型的吳朝陽宅,結構以鋼筋混泥土為梁柱,立面簡潔、樸實,屋柱仿照希臘造型。

(8) 老紅長興

老紅長興為狹長型街屋,與隔壁頭城鎮新長興樹記相同。建築分為前後二進,第一進為商業空間,第二進為居住區。面寬約6.5公尺,全長約50公尺。2010年2月5日公告為縣定古蹟。本建物應修建於大正10年(1921),完工於大正13年(1924),原為住商合一的街屋。

本建物與右側121號、左側125號,本係同時興建的一式3間連棟街屋。源由為來台第20世陳春榮(老紅)從事米糧生意,與其弟陳春枝合力籌建長興行,陳春枝之子分得左次間125號,後改建成4樓RC建築。長興行傳至昭和7年(1932)8月1日,陳春榮之長子陳全娥、次子陳木樹,正式分戶析產,123號歸長子,稱「老紅長興」,121號歸次子,另立店號「新長興樹記」。

「老紅長興」與「新長興樹記」屬昭和時期建築風格,臨街騎樓的西洋式橫條山牆,建材為鋼筋混凝土及洗石子,騎樓支撐柱則以洗石子搭配紅磚。屋內則是傳統中國式木構造,兩者形成外西內中的特殊風格。除了大門的店號門聯是採用特殊的「鑲崁法」刻製外,窗戶的柵條原是銅件,後改成鐵柵欄。而在日治時期以彩繪磁磚裝飾的首面,及白色橢圓形門牌磁磚,色彩依舊鮮豔。

(9)再往前走幾步,121號的「新長興樹記」,建於大正十年(1921年),立面為西式,內部則為中國式。「新長興樹記」的木造正門,以「鑲嵌榫法」製成的木雕門聯,鏤刻精緻,古樸典雅,相當罕見。門楣上的閣樓木窗亦優雅迷人。站在門前細細觀覽,木製門楣上還釘著不同年代的門牌,其中一塊是日據時代的門牌,上頭寫著「宜蘭郡頭圍庄頭圍五十八番地」。宜蘭郡當時屬於臺北州(1920-1949年)。一棟老房子竟就這麼靜靜地保留住歷史的記憶。


早期南北貨批發零售的老紅長興與新長興樹記,兩棟老房子相連。老紅長興為狹長型街屋,與隔壁頭城鎮新長興樹記相同。建築分為前後二進,第一進為商業空間,第二進為居住區。


「新長興樹記」,中西合壁的建築式樣。


新長興樹記:精緻的閣樓木窗。


「鑲嵌榫法」製成的木雕門聯,相當罕見。

(10)慶元宮(開蘭媽祖)

過了「新長興樹記」,便來到了「慶元宮」。慶元宮建立於嘉慶元年(1796年),是漢人在宜蘭建立的第一座廟,主祀媽祖,有「開蘭媽祖」之稱,歷史已超過兩百年。歷經重修,慶元宮的外觀上已無古廟的感覺,而內殿的柱石則仍保留不少光緒年間的舊柱。三川殿的石雕,經過歲月風化,顯得古樸;廟門一對石獅子,則是拙樸可愛,反映出早期移民樸質的本色,相當討喜,也倍覺珍貴。


慶元宮,開蘭媽祖(設立於1796年)。


廟門前一對樸拙的石獅子。


慶元宮的外觀,已無兩百多年古廟的感覺。

(11)頭城文化館

民國96年申請成立的文化館,展示在地相關文物歷史資訊,亦提供相關旅遊資訊。


頭城文化館。

(12)陳春記商號

過了慶元宮,老街的建築大多已翻新,少見舊屋,走到「南門福德祠」時,才又看見一整排的古厝,門牌51至61號的「源合成」與「陳春記」,融合了大正時期的西洋潮流與傳統的閩南建築風格,展現了迷人紅磚拱廊風情。可惜,就只剩這麼幾間而已。

位於和平街最南端之陳春記,是為經營雜貨生意之商號。建築約完成於日治大正時期,屬磚造洋樓式之街屋,面寬3開間,進深2進。第一進僅高一層,上有樓拱頂(臺語,即閣樓),並於騎樓面開設小窗。第二進高2層,為主要生活空間。磚造拱廊上之洗石子橫帶及女兒牆上之彩磁均為此時建築常用之裝飾手法。連續之圓拱並於寬敞深遠之騎樓內造成光影交替之韻律感。第二進背面之泥塑鰲魚洩水口,施工精緻,頗具巧思。整體建築保存良好且表現出日治初期之建築風格,因此頗具價值。

(13)源合成商號

源合成商號與其南鄰陳春記商號同為面寬3間之磚造洋樓建築,建築年代亦為日治前期。三連拱之磚砌拱圈與洗石子圓柱,相互輝映,柱腳以傳統閩南式之蓮花柱礩作為收頭,與陳春記商號之西式方形磚柱不同。中央間女兒牆上以泥塑書寫「源合成」之商號,左右間僅施花草紋飾,並未舖貼彩磁,故顯得較為樸實。

因基地較淺,故僅深一進,中央間後方為庭院、左右間設過水廊。目前建築保存尚佳,與陳春記共同形塑了和平街南段典雅之西化風格。


由前至後依序為源合成商號,陳春記商號,南門福德祠。


「陳春記」住宅背面的紅磚牆有特殊的動物雕飾,是一條張嘴的魚,作為出水口,建築展現出頭城的海洋風情。


磚造拱廊上之洗石子橫帶及女兒牆上之彩磁均為此時建築常用之裝飾手法。

(14)「南門福德祠」

與「北門福德祠」為同一年代所建,但「南門福德祠」已改建,遠不如「北門福德祠」來得古樸典雅。


南門福德祠。


著名的財神龜也在南門福德祠旁。


依著財神龜的說明,觸摸神龜各部位各有其代表意涵呢。

頭城和平老街的菁華段就位於「北門福德祠」與「南門福德祠」之間,慢慢慢逛,約半個小時就可以走完。這條有「開蘭第一街」之稱的老街,歷經歲月風霜,老屋舊毀,已陸續拆除,改建新屋。如今的老街,新舊雜陳的建築風貌,已很難營造出像大溪、湖口及三峽老街那種整體的老街氛圍。即使如此,頭城老街還是有不少寶貝可尋,值得來走一走。北宜高速公路通車後,觀光人潮不斷湧入宜蘭,頭城因地利之便,觀光如沐春風。烏石港的龜山島賞鯨之旅,頭城市區的阿宗芋仔冰,都很獲得遊客的青睞,但這股春風似乎沒有吹進老街來。老街老矣,春風不染,旅人則可以沉浸在這蕭瑟中,靜靜品味這過往的繁華與滄桑。


南端的古蹟保存的較完善,或許多數都有人居住使用的緣故。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