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就要動,運動使人健康,對於身心障礙者更是如此,透過運動可增強身體機能並延緩身體功能的退化。但身心障礙者行動不便、有聽力/視力/智能障礙,該怎麼參與體育活動呢?
一開始接觸運動,是希望放鬆工作的壓力、緊張,如今運動已是朱明中生活的一部分,從游泳、路跑、協力車,參加鐵人三項接力賽,他還想繼續挑戰,藉由運動充實人生。
透過運動緩解工作疲勞
19歲的朱明中,才高中畢業、準備提早入伍時,遇到了重大車禍,兩眼球被撞破、一眼摘除,他從此不再見光明。車禍八個月修養、半年後進入慕光盲人重建院學習,在女友家長「不是結婚、就是分手」的要求下,他們成了家,利用兩年的時間,老公學按摩、老婆學美容,打算自營按摩中心、建立事業。
「不過想得太簡單了」,朱明中說在台東創業、消費人口太少,3年都沒有賺到錢,經由老師介紹,夫妻倆還是上台北打拼,在一家生意不錯的按摩店工作,一工作就是18年。後八年因為老闆退休,夫妻倆接下來成立較小規模的工作室。
從小就頗喜歡球類運動的他,15年前,開始想要慢慢運動。最主要是工作太累,正想要找一個可以全身放鬆的運動,聽說台北市文山特殊教育學校有針對身心障礙者開設游泳課,所有障別都可受訓。
朱明中過去只會「不標準」的蛙式,以前看到日月潭、海洋甚至溝圳都會「怕怕的」,沒想到看不見之後,對水有了完全不一樣的感覺,也許是「看不到什麼都不怕吧」。加上教練的指導,重新認識水的特性:不要掙扎地利用水的浮力,他慢慢地愛上悠游水中的自在。
教練透過動作示範,讓視障泳者互相摸索,朱明中在暑假就學會自由式,在朋友介紹下加入台北市身心障礙游泳協會的游泳隊,固定的練習不僅代謝所有工作的疲勞,他也開始積極參加比賽、海泳或橫渡日月潭等活動。一開始總是會撞到泳池池壁,為了減少撞到的機率,他也學會計算划手的次數,在自由式、蛙式、蝶式、仰式比賽衝刺時,就得仰賴岸上用長竿點視障泳者的頭,告知已經到了游池池壁。
剛開始學游泳時,朱明中參加2008年在花蓮的全國身心障礙國民運動會,取得游泳50公尺金牌,因為第一次非常興奮,後來每兩年都會參加,不過「只能拿第二名、第三名」,他笑著說。
現在雖然多數游泳池不會拒絕,但也常遇見不允許障礙者自己游泳的情形。理由是救生員無法顧及視障者,通常他都要有太太陪同才可入場,實際上到熟悉的運動中心游泳池,太太多半帶兒子去孩童游泳池,讓他自己游。只是有時候會意外碰到、或摸到其他泳者,但只要抱歉、說明自己看不見,多數人還表示不好意思。
運動設施的城鄉差距
不過,運動設施的城鄉差距很大,例如全台東只有一個公家游泳池,而在台北市等都會區有非常多的視障陪跑員,如果他繼續生活在台東,恐怕沒有這麼多便利的運動選擇。
相對而言,「台北運動環境非常好」,朱明中說,志工也非常多,身心障礙者游泳、跑步都不需要花什麼費用。愈來愈多路跑賽支持,例如免報名費、提供更多的視障名額。僅有競賽協力車需要自費處理一些裝備,但也有不少人贊助車衣、手套。
視障者騎車是最近才風行,也是因為有協力車,才首次開放視障者參與三鐵。協力車由協會提供,所以平時有名額限制。例如他們去參加三鐵,借車子免費但需自己負擔修繕、運費,「不曉得以後是否有資源幫忙」。競賽、運動用的協力車與一般休閒協力車不同,同騎的兩人不協力是無法運作的,要同心、同腳、同速度,「是真正的協力車」。上次環台與美國視障者同行,看到他們有俱樂部支持,踩得是公路協力車,只要輕輕踩就可飆速前進,與台灣相比,「應該是轎車比摩托車吧」。
另外,在身心障礙者的賽事上,可能會有些公平性的疑慮,例如視障游泳選手「詐盲」,部分失明者、弱視者偽裝全盲,跳到不對等的等級參賽。所以現在部分運動項目的障礙參賽者不信任台灣體位鑑定,還跑去國際鑑定。
先前與視障夥伴橫渡日月潭,他們在20次划手後,以蛙式浮出,聽指揮調整偏移方向。一開始救生員需要指揮、還得游泳,跟不上視障泳者的速度,後來救生員踩蛙鞋,視障者與小兒痲痺的泳者一起遊,逐漸找到「合作」方式,也有時候他們還是太快、就變成「拉著救生員」游。
除了游泳協會,後來接觸中華視障路跑協會、台灣阿甘精神發展協會,他也開始跑步、騎協力車,朱明中說以前因受傷、腳韌帶斷裂過,一開始不敢跑步,但參加協力車環台、連續騎九天,發現自己的腳很有力,才開始接觸跑步,陪跑員都很厲害,會根據視障跑者調整步頻,旁邊牽著陪跑繩輪流換。大小路跑賽都會盡量參加,總是不定期週六爬山、週日比賽。
今年四月,台灣第一次開放視障者獨立完成鐵人三項。朱明中以前參加過接力賽,這次參加一個人完成游泳1,500公尺、單車40公里、路跑10公里的三鐵項目,已經維持一週兩次游泳、兩次路跑,一個月一次協力車隊練習的他,並不是太大問題,「成績也還好」。因為多數視障路跑者不一定也游泳,所以這次參加三鐵的視障者,全國僅有3人。
朱明中參加2017年台東超級鐵人三項,照片中的他在參與短程馬拉松,朱明中位於照片左方,頭戴綠色棒球帽與太陽眼鏡正衝過終點線,他的左方是視障陪跑員,與朱明中一起拉起終點線。兩人上方的計時器時間顯示4.12.45。圖/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
運動好處 比想像還要多很多
有了運動習慣,「反而不易疲勞、工作效率更好」,朱明中自己也成為運動代言人,按摩工作需要耗費力量、一天工作時間多長達12小時。但因為運動習慣,他精神比沒運動習慣前好很多。更好的「副作用」是穩定生理時鐘,因為人體需透過眼睛、皮膚調節生理時鐘,視障者看不到,他以前每三個月就會生理時鐘大亂,半夜像是睡午覺,一下就醒,工作時常體力不濟。但固定跑步、騎車接收陽光,讓他生理時鐘變得穩定,「是意外的收穫之一」。
朱明中分享,透過運動、三鐵競賽認識不同領域的人,也是一大收穫,明眼或盲人的親朋好友也有不少受他影響,開始固定運動。他也協助教兒子游泳,假日時與老婆、兩個兒子全家騎車出遊,結合運動也增進了家庭感情。
偷懶,其實是運動最大的障礙。對他來說,每天運動前將東西準備好、預約好復康巴士,「一點也不覺得麻煩」,沒有不去運動的理由。朱明中透過騎車各地遊覽,明眼夥伴邊騎邊講人、地、事,他在環台之後,做夢又出現了畫面,包括他們在田裡摸到的稻穗、經過公路的天然地形等。在之前,雖然中途失明者往往都能想像得出畫面,但日常生活習慣的黑暗,也侷限他們想像畫面的能力。
現在的他,「可能比一般人、比自己19歲前體力還好」,即便每天工作從早上10點到晚上10點,他還是有體力應付每天的晨跑、晨泳,也可以在工作空檔、午休時稍稍補眠。實際上「不運動反而身體會不舒服」。下一步,他還想要登玉山,總之不會放棄好處多多的運動。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