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新竹玻璃的故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新竹玻璃的故事

 2016-12-17 20:55
位在新竹公園的西北方的玻璃工藝博物館。(劉明堂攝)
位在新竹公園的西北方的玻璃工藝博物館。(劉明堂攝)

新竹的傳統產業,一般人很容易想到的,不外是貢丸、米粉,還有玻璃,但是,為什麼這三樣東西會成為新竹的特產?恐怕不是每個人都說得上來。

玻璃產業  傲視全臺

20世紀初,新竹有蓪草紙、香粉、玻璃等三項工業製品獨步全臺,於今,雖只剩玻璃,但仍傲視全臺。

1925(大正14)年,臺北人廖啟明隻身南來,成立了新竹第一家玻璃廠「合成硝子製造所」(今華夏玻璃公司),採坩鍋爐以人工吹製方式生產煤油燈、器皿、電表蓋。1936(昭和11)年,日人百木慶治郎和芝山吉造在榮町成立「芝山硝子製作所」,生產浮秤、溫度計、煙草乾溼度計。不久,日本的「百木硝子製作所」也在新竹成立分所,並合併芝山硝子製作所。

 1939(昭和14)年,百木慶治郎再在花園町成立「臺灣高級硝子工業株式會社」,生產理化學用和醫療用玻璃器具。隨著太平洋戰爭的提升,1944(昭和19)年,臺灣總督府將百木硝子製作所併入臺灣高級硝子工業株式會社,登記在赤土崎。資本系統為臺灣精機工業系,跟臺灣總督府天然瓦斯研究所、東北帝國大學理學部硝子材料所合作研發,並設置技能養成所培育人才,由陳建祥負責,新竹玻璃業先進盡出於此。由於早期玻璃器皿係以人工用口吹製,像吹雞規(氣球)一樣,當地因此被稱為「雞規子寮」。同時並有新竹電泡製造工場於1941(昭和16)年成立;臺灣硝子株式會社新竹工場於1944(昭和19)年成立,專事酒瓶的生產。另有清高硝子製瓶工場也在新竹成立。

國民政府來臺後,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日產處理委員會接收臺灣硝子株式會社、臺灣高級硝子工業株式會社、拓南窰業株式會社,以及理研電化工業株式會社、有限會社南邦鋁製作所、臺灣魔法瓶工業株式會社、臺灣板金工業株式會社、厚生商會,於1946(民國35)年成立省營事業「臺灣玻璃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翌年,臺灣工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合併臺灣玻璃工業公司,改稱為臺灣工礦股份有限公司玻璃分公司。1949(民國38)年,因經營不善,玻璃分公司裁撤。

一種產業的發生、存在和發展取決於自然環境和物產相關環境資源的先決條件。新竹得天獨厚的同時擁有製造玻璃必需的二種原料:矽砂和天然氣。是以,玻璃相關產業於40年代在新竹迅速發展。

新竹玻璃工藝博物館的建築於1936年(昭和11年)落成,當時主要作為招待日本天皇、皇族與高級官員之行館。(劉明堂攝)

玻璃產業發展  得天獨厚擁原料

1954(民國43)年,始卸下臺灣省政府建設廳廳長一職的陳尚文在竹東成立新竹玻璃製造廠股份有限公司,量產平板玻璃。新玻的起源要追溯到1947(民國36)年,耀華玻璃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廠跟美國訂購一批生產平板玻璃的機器設備。1949(民國38)年,國民政府遷臺,該廠將其改運送臺灣。政府乃計劃以之在臺灣籌建玻璃廠。陳尚文乃配合政府計畫,在民間推動籌資建廠。對此,日籍技師大內一山說:「終戰後在竹東建立的平板玻璃工廠是因我的建議而成立的。終戰後前來新竹接收天然瓦斯研究所的接收委員中有名叫陳尚文的男生,他在戰前留學東京工科學校,日文相當好,與他在各種各樣的交談中變得親近起來,有一次他問到,『有無任何可發展的好產業?』為此我做了『平板玻璃很好』的建議。在新竹之近郊可採到很多做玻璃的矽砂及石灰,也有碳酸鈉,全部的基本原料很容易湊齊,這對玻璃製造很有利。當時臺灣的平板玻璃全部得從日本進口,不能自給自足,認為這是個機會。偶然地我因愛好而買了很厚的一本名為《專利總覽》的書,那本書起了作用,我把所知道的有關玻璃的事全告訴他,被問到工廠設在何處為佳時,我建議他,還是離原料及燃料較近的竹東為宜。」自此,奠定了新竹玻璃工業的基礎,臺灣對平板玻璃的需求也得自給自足。

照明用玻璃也因民生需求在此時迅速發展。1951(民國40)年,臺灣電器公司、華南電器廠、臺光電器廠合併,在新竹成立東亞電器公司;1955(民國44)年,中國國民黨黨營事業中國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合併東亞電氣公司,但品牌名稱仍以當時銷售量最好的東亞電氣公司品牌「東亞」為其品牌存續名稱;翌年,跟日本東芝購買技術,製造電燈泡。臺灣日光燈股份有限公司(旭光)則於1954(民國43)年成立,1956(民國45)年開工。

吹製玻璃器具用的坩鍋爐,熱爐就要三天,所以都24小時點燃,保持熱度。(劉明堂攝)

玻璃 曾是新竹最風光的產業

及至50年代,玻璃已是新竹最風光的產業。

面對日光燈時代的來臨,以及經營體質不佳和玻璃生產過剩而虧損,中電總經理陳全生親赴日本說服三菱電機和三菱商事投資一千萬元協助中電轉型並給予日光燈生產技術。1963(民國52)年,中電新竹廠落成,開始生產東亞牌日光燈管;為配合當時汽機車業發展,其於1967(民國56)年跟日本來福電球購買技術,生產汽車電燈泡;為配合道路照明發展,1968(民國58)年,再跟三菱電機購買技術,生產水銀燈。

1964(民國53)年,林玉嘉在香山成立臺灣玻璃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跟日本旭硝子技術合作生產平板玻璃。之後,其於1959(民國48)年合併台豐漁業公司、台豐水產公司和台豐製冰公司成立的台豐實業公司也以其能量生產台豐汽水。為從事玻璃科學及玻璃工業之研究、市場之調查及分析、訓練玻璃工業技術人員、服務國內外玻璃工業界及有關企業,1964(民國53)年,新玻成立「中國玻璃工業研究所」。1970(民國59)年,合成玻璃在香山建廠。

在50至70年代,玻璃工藝品和聖誕燈泡是臺灣外銷的二大主流。

新玻等大廠累積的技術人才讓新竹玻璃大放異彩。話說新玻於1960(民國49)年成立工藝玻璃部門,以細緻的噴砂技法製作國畫花瓶和屏風,當時的總統蔣中正常以之贈送外賓,因此知名度很高。還以窯口作業的徒手熱塑法製作各種動物、水果等的玻璃飾品,開創了臺灣工藝玻璃外銷市場的首例。

接著,空心玻璃亦延續日治時期儀器類的技法而作創新,部份因此轉為工藝類,例如裝飾用的油燈或花瓶。由於當時工藝玻璃的生產技術層次不高,許多人在習得技術之後,競相離職創業。在臺灣經濟起飛的那個時代,小資金、小規模的工藝玻璃廠如雨後春筍般地成立,1966(民國55)年開始大量外銷。例如聯合玻璃工業開發公司的員工即在關東橋成立「晶華玻璃」,以玻璃擺飾品和吊飾品轉戰外銷市場,也造就香山地區的玻璃加工業的鼎盛。同時也帶動了家庭代工的興起,在「客廳即工廠」的年代,新竹家家戶戶忙著加工賺外匯,熱塑拉絲藝品的產量世界第一。就這樣,從民國50至70年,臺灣的玻璃及其製品的年出口額共成長了146倍,成長驚人。

國際玻璃藝術節  鼓勵玻璃工藝創作

製作玻璃藝品的熱塑工作室。(劉明堂攝)

聖誕燈泡業也因苗栗接到一張來自義大利的訂單而爆炸性地崛起,許多中電員工離職自創聖誕燈泡工廠。1966(民國55)年,聖誕燈泡和裝飾燈製造廠激增至八十餘家。60年代,臺灣是全世界生產聖誕燈泡最多的國家,完全有賴於新竹傾全城之力趕工。

1980(民國69)年,新竹科學工業園區成立,新竹玻璃產業亦逐步擴及到最先進且微小的高科技產品,例如磁氣光學效果玻璃、半導體IC薄片、電腦基板、玻璃光纖、LCD薄板、奈米玻璃、微結晶玻璃……,甚至人工骨骼。

隨著政府對於發展地方工藝的重視,新竹市立文化中心於1994(民國83)年和1999(民國88)年協助新竹的玻璃工藝愛好者成立竹塹玻璃藝術協會和風城藝術玻璃作家協進會。更自1995(民國84)年起,每二年舉辦一次「竹塹國際玻璃藝術節」。1999(民國88)年成立新竹市立玻璃工藝博物館,並自該年起每二年舉辦一次「金玻獎」競賽,以發掘與鼓勵玻璃工藝創作人才。

本文轉載自民報文化雜誌第八期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