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台灣實際執業的護理人數,占擁有執照的人口總數不到六成;護理人不願意踏入臨床已成常態。醫院常巧妙運用彈性調度方式,讓人員到其他單位支援;或是增加護病比,協助缺人單位暫時度過人力短缺危機,短至好幾個月,長至好幾年,如補進人力,則可能被挪移填補其他人力不足的單位。
如此惡性循環,造就現階段人力疲乏的過勞高壓環境。疲憊的身心配上匱乏的資源,醫院上下相互猜忌;相對弱勢者則遭到排擠,只增不減的業務量、病人端情緒不穩等……排山倒海的責任和壓力,都可能是壓垮線上護理人的最後一根稻草。
學校畢業季來臨,各家醫院招募護理師的海報貼滿公佈欄。斗大的薪資數字與福利誘惑著學生這個「新鮮的肝」。但殊不知「高薪」是用加班、額外業務及輪值三班換來。在「高薪」進帳後,即隨著紓壓的大吃大喝、採購或旅遊等消失殆盡。福利則因沒時間體力去關注,而默默犧牲。等到新鮮的肝變成過勞的肝,不堪操勞紛紛離職,如同「抓交替」,過勞肝靠「新鮮肝」來換取自由。
日趨花俏的海報,寫著華麗薪資福利,流竄各校;卻又很可悲的,是少數可吸引護理回流的誘因。試想,在高喊著提倡病人安全的醫療環境下,人力為利用貪婪「拐」入的肝,加上一份機械式的心,病人康復成為商品了嗎?不諱言,臨床上存著此種心態的醫療人員:病人抱怨,醫師開醫囑,護理師執行醫囑,日復一日,如此不帶溫度完成工作,讓感受到冷漠的病人,多數不敢抱怨,也更害怕醫護負面情緒帶來更糟感受。
社會對於醫療的過度期待及吝於付出,造成醫療偌大負面效應。瑰麗、價值觀扭曲的海報,誘惑著不經世事的孩子,影響對事的評論思考。台灣的醫療企業化,亦企圖用最少的資源,創造最大的利益,讓護理師用計價方式面對病患。如此表裡不一的招募,只有加速燃燒醫療人員的愛心與耐心。
若能修法使醫療政策更合理、落實每日評鑑護病比、改善勞動環境,護理師不再到處支援,而專心照護專科病人,一起病人安全品質把關—你我都有責。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