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從七股「魚電共生」剖析能源轉型爭議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從七股「魚電共生」剖析能源轉型爭議

 2018-04-25 11:20
七股沿海地區有約1200公頃的養殖面積,然而目前已有四分之一的土地,已經預備種電,對不從事養殖漁業的地主而言,樂意將土地以高租金承租給光電業者種電,於此,養殖相關產業的人員(包括漁民、採收文蛤工人等)目前面臨養殖面積受到壓縮、承租不到土地,以及即將失業的光景。(七股漁民/謝姍樺攝影)
七股沿海地區有約1200公頃的養殖面積,然而目前已有四分之一的土地,已經預備種電,對不從事養殖漁業的地主而言,樂意將土地以高租金承租給光電業者種電,於此,養殖相關產業的人員(包括漁民、採收文蛤工人等)目前面臨養殖面積受到壓縮、承租不到土地,以及即將失業的光景。(七股漁民/謝姍樺攝影)

為因應2025非核家園,政府針對能源轉型大刀闊斧,2016年再生能源占電力配比為4.8%,目標在2025年增長至20%,下表是從行政院經濟部能源轉型的議事錄中,擷取當今發電配比及2025年預期目標:


(作者提供)

2016年再生能源發電量是472萬瓩,預計2025年提高5.8倍,發電量增加至2700萬瓩,預期太陽能占73%、離岸風力11%、陸域風力4%、水力8%。採政府發言的報導論點,肯定以太陽能發電當作再生能源的基載,表示地方政府及各部會已經找好2.5公頃的預備用地,尤其以養殖魚塭為主,新型的魚電共構營運模式,能為沒落的漁村帶來產業轉型,太陽能發電將產生新的經濟效益,並且建設將以漸進式逐年增加綠電,預計2025年可以達到20%。能源轉型的政策目標是否能如此理想實現?以下我們將從近期七股魚電共生的實際案例,感受面臨2025非核家園這一波的能源轉型政策,當地居民以其產業迎來何種「前景」。

今年1月,行政院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的修正草案,為配合政府2025年建立非核家園,政府積極獎勵設置再生能源,許多養殖漁業專區被劃入綠能專區,七股便是一例,以下分為二部分,依序討論政策轉向對七股養殖業的影響。

地主與漁民

七股以黑面琵鷺的生態觀光馳名外,也是全台養殖文蛤第二產區重鎮,七股超過一半的居民從事文蛤養殖,當地的地理環境適合文蛤生長,補缺中部文蛤大幅下滑的產量[1]。2017年9月台鹽綠能進入七股開始向地主承租土地,原每公頃售價約200萬的土地飆升至400多萬,業者以高出漁民10倍的租金,每公頃30-40萬元向地主承租土地,台鹽綠能預計在七股整合130公頃的土地種電,再加上其他建商高價買斷的土地,已高達248公頃。七股沿海地區有約1200公頃的養殖面積,然而目前已有四分之一的土地,已經預備種電,對不從事養殖漁業的地主而言,樂意將土地以高租金承租給光電業者種電,於此,養殖相關產業的人員(包括漁民、採收文蛤工人等)目前面臨養殖面積受到壓縮、承租不到土地,以及即將失業的光景。

生態衝擊及太陽能汙染

魚電共生指將太陽能板架設在魚塭上,太陽能板遮蔽面積為40%,養殖面積60%,養殖總產量必須達到7成,水試所針對魚電共生的運行模式,正要進行模擬實驗,而當地漁民疑慮有三:首先是文蛤產量下滑,不可能達到七成。原因在於文蛤吃綠藻,太陽能板覆蓋40%的面積勢必遮擋住太陽光,藻類不易生長,文蛤比例自然下降;其二,太陽能板需定期清洗,漁民擔心洗滌劑排放,以及長期鹽化洗滌下太陽能板內部會釋放重金屬汙染水質,影響生態環境外,漁民長期建立的文蛤品牌形象,也可能因此受到衝擊;第三,七股魚塭是黑面琵鷺的棲息地,若太陽能板大面積遮蔽魚塭,會降低水鳥的棲地空間。

目前農委會、水試所以及台鹽綠能公司向漁民承諾不會使用清潔劑、太陽能板是無污染材質,並且會進行模擬實驗,然而漁民擔心模擬實驗一旦開始,汙染造成水質不可逆的受到破壞,生態環境遭受影響養殖業與觀光業,最直接面臨衝擊。

從七股魚電共生作為探討再生能源發展的切入視角,需要注意的問題有二:第一是七股並非沒落漁村,其農地沒有超抽地下水、水質污染的問題,是養殖漁業的一方沃土,此外,七股是台灣文蛤的第二產區,占近30%的產量,當在七股「種電」模式尚未經過完整環境評估、提出配套措施時,能源轉型的政策宣示,讓七股農地被業者和建商大肆炒作,養殖業者在魚電共生模式建立之前,生計已然受到波及;第二,討論魚電共生的營運模式裡,當地漁民是被排除在討論之外,漁民是訊息的被動接收者,接收業者、政府(農委會、水試所、漁業署等)不斷的承諾,所謂「共構共享」的建構之中,不見當地居民、養殖業者的能動性。

結論

筆者以為,再生能源發展有其必要性,除了是國際趨勢外,面對全球環境困境,能源轉型是出路之一。然而,閱讀各報導、評論時,閱聽人像被矇上一層黑幕看能源轉型,當政府強調2025非核家園目標的決心、整體樂觀的發展,卻輕輕帶過再生能源的負面影響。不論是大量資金投入太陽能發電技術,可能影響民生供電價格的問題;抑或是政策轉向使得企業大舉進入魚塭,當地生態、產業結構遭受破壞,這些困境都不應該被隱蔽在理想目標的光環底下。

以七股魚電共生為例,感受再生能源發展困境的大致輪廓,沒有完整的配套措施、漁民無法信賴企業和政府等問題,綠能與產業、生態環境如何取得平衡,是發展再生能源必須處理的當務之急。持平而論,能源轉型是當今勢在必行的趨勢,但需正視的問題有二:第一是政策擬定需要交流討論,例如是該先將核電廠逐一除役、核四不重啟,還是以核養綠;第二,政策運作,官方、企業、當地民眾三角關係,應是建立在平等溝通的模式之上,而非某方給予承諾,必須正視政策背後,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中立評估適法性,避免讓當地淪為政治操作的犧牲品。


(七股文蛤/謝姍樺攝影)

[1]農傳媒:https://goo.gl/g1ju5d。2018年1月25日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