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海爭端成為全球關注焦點透露出,擁有豐富礦產、魚類、再生能源等資源的海洋,已經成為臨海發達國家下一個競逐的場域,過去「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主張遭到嚴重挑戰。海洋開發蘊藏人類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出路,單單全球海洋經濟產值2020年即可達3兆美元,目前全球四大海洋支柱產業(海洋石油工業、濱海旅遊業、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業)都已成形,藍色經濟甚至可以為歐盟提供540萬個就業機會和500億歐元加值,而台灣海洋經濟仍在起步階段。海洋國土爭端除了靠軍事實力與外交折衝外,海洋開發能力也是國家海洋實力展現之一。
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開發海洋首要任務是進行海洋資源探勘,只有通過海洋調查才能認識海洋,進而在國際海洋舞台上爭取發語權。然而要進行探勘需要有先進配備,不同噸位的研究船隊來載運研究人員、儀器、設備等,美國即擁有71艘海洋調查船,日本約50多艘,歐盟達150多艘,日本最先進的「海洋科學技術中心」即擁有五艘海洋觀測調查船及兩艘深海調查艇“深海6000”及“深海6500”可以從事水下採礦、海底石油和天然氣開發等研究,日本政府更成功研製出世界第一艘潜深10000米的“KAIKO號”無人潛水器,用於深海礦產資源(如稀有礦產、貴重金屬、可燃冰等)和生物基因資源的調查研究,安倍政府更計畫到2030年將現有約兩千人的海洋開發技術人員數量增加到一萬人,充分展現出日本對海洋資源開發的重視他們是玩真的!
中國欲成為以科技、經濟、國防等綜合實力為主的海洋強國,近年來亦積極進行海洋資源及水文等探勘調查,所屬國家海洋調查船隊即擁有18艘遠洋調查船及20艘近海調查船,還特別成立「中國海洋裝備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及「海洋國家實驗室」(科研人員近500人,全職管理人員近30人),並提出「知海」、「用海」、「護海」、「管海」的四大戰略目標。
回頭看看台灣四面環海擁有發展海洋的優越條件,繼扁馬之後,準總統蔡英文也再三強調開發海洋的重要性。然而細數台灣有關國家海洋調查船隻寥寥可數(2艘試驗船及3艘研究船,最新海研五號已沉沒)不僅老舊且整年出海天數遠遠不如中國(三天打魚五天曬網),這樣的規模根本無法勝任日益吃重的海洋資源探勘與開發任務。儘管我國已設立海洋委員會,但是卻將水試所人員暨試驗船歸到農業部,而科技部提出未來擬組建由500噸(2艘)、1000噸(1艘)、2000噸(1艘)、3000噸級(1艘)的研究船隊,所需經費約42億元,無論在編制、規模、經費、時程、制度、人員聘雇(船員外聘妥適性)等都難以符合未來海洋開發的龐大需求,卻未受到重視反汲汲營營於海洋委員會位階及人選之爭,令人失望。
誰掌握海洋誰就掌握世界,面對日益複雜的海洋資源(含國土)競逐,新政府如果玩真的就必須把對的人放在對的位置,別又是新瓶裝舊酒。如何重建台灣高效能的海洋研究船隊以及有計畫培育高階海洋科技研發人才,並堅持人海和諧的發展理念,才是新政府必須優先籌畫的課題,否則台灣在未來海洋開發,資源分配等議題上恐將失去舞台和發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