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南迴吹來的風 這些人這些生命故事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南迴吹來的風 這些人這些生命故事

 2019-04-23 14:40
南迴之美,值得旅人佇足停留,慢慢發掘體驗。(江昭倫攝)
南迴之美,值得旅人佇足停留,慢慢發掘體驗。(江昭倫攝)

南迴,位於台東縣最南端的一隅,尚未被大量開發,因此仍保有純樸的神秘面紗。這裡居住的人以排灣族人最多,部落的人、在地的生命故事,就像未被磨亮的珍珠,等待旅人用腳步與時間佇足,感受這片土地美麗的人文與自然風景。

太平洋的蔚藍海面,波光粼粼。另一頭的北大武山,蓊鬱蒼翠。在南方以南、近海背山的台東南迴地區,不僅景色秀麗,同時也蘊含豐富的南島文化。如今在台東縣政府地方創生計畫的推動下,南迴的文化、人與生命故事,逐漸變得清晰。


緊鄰太平洋,南迴的自然景色得天獨厚(江昭倫攝)

用雙手紀錄 守護傳統工藝

「線織屋」老闆多美:『因為這個羊角鉤它這樣放進來之後,往左邊,再把這個鉤子往上,三條線對齊之後往下,這個右手要打開,左手也要打開,中間這個必須要控制洞的方向,大拇指壓住之後,羊角放進來,這樣打一個死結,它花的時間也花5到10秒。』

羊角鉤是排灣族獨特的傳統手工編織技法,編出的織品不但質地輕盈,即便破損,也不易解體。不過因為織序繁雜又耗時費工,會的人已經不多,但這項原本即將失傳的技藝在金崙村的排灣族媳婦「多美」手中,竟找到復振的契機。

多美:『以前長者說她們並沒有鐵製,所以她們當初在山上⋯因為那時候山羊很好獵,很好補,所以她們想說用山羊的這個角做成一個鉤子, 所以當初的鉤子並沒有這個先進,她們就只是直接在上面繞上去,然後她們就用這樣的鉤子,勾出這樣的一個包。』


排灣族媳婦多美用雙手傳承部落快要失傳的羊角鉤編織技法。(江昭倫攝)

如今在「線織屋」的 小小空間裡,多美不僅開班授課,推廣羊角勾這項獨特的傳統技藝,同時也和部落的婦女合作一同針織商品,不但開拓了原住民傳統織品的市場,也悄悄賦予了部落新的生命力。

另外,同樣努力不讓部落傳統文化消逝的,還有太麻里正興村的工藝師「奧林」老奶奶,她雖然不懂文字,卻將所有的情感及生活中所學的知識,用雙手紀錄,揉捏出生命的色彩。奧林:『那些都是水了,就只一個房子在,就爬到屋頂上面喊救命,直升機去救他們,我就把它這樣畫,那時後八八水災做這個,那時候我們山裡面都這樣,都半倒了啦,房子⋯⋯。這個是百合花,我們的村莊的頭目,都是有百合花,然後我就把他一二三四,做一個人頭,一個頭目這個下巴這樣,四個頭目⋯⋯』

從年輕自學到老,「奧林」奶奶今年已經73歲了,雖然記憶與體力 都大不如前,但念茲在茲的,就是希望能將一身的技藝,傳承給年輕的下一代。奧林:『就比較著急的就是,都沒有辦法學這個,我所想教的。不管什麼人想要學,我都願意教!』


奧林老奶奶用雙手,守護部落傳統技藝文化。(江昭倫攝)

南迴部落過去、現在與未來

提起南迴,很多人第一個聯想到的,就是多良車站,但其實在車站的上方,還有一個利用廢棄小學設置的 「向陽薪傳木工坊」,同樣也是推廣部落產業的最佳據點。當年八八風災後,當地的原住民不但利用漂流木習得一技之長,振興部落,更創作一個又一個充滿巧思的木工作品。

木工坊福利社的老闆娘芷苓,之前在高雄就讀護校,兩年前決定返回多良幫忙,原本個性害羞的她,如今說起多良的未來卻能侃侃而談。芷苓:『就是看到一些我們原住民的文化,我們的故事,其實每一個師傅創作一件作品背後都有屬於他們的故事,這些故事,不可能只是你來一來看一看就走了,一定要坐下來靜靜地聽。』

土坂部落五年祭 與神盟約

和南迴的其他部落比起來,隱身在群山懷抱中的土坂部落,宛如室外桃園,也因如此至今還保留著完整的排灣族五年祭傳統祭儀。族人搭建刺竹檯,再由各家勇士手執竹竿競刺福球,有獨特的祭儀、祭歌甚至是禁忌,整個過程就像一場文化盛宴。

部落族人一代又一代緊守著與神的盟約,不曾遺忘,如今的土坂部落五年祭更成為南迴地區珍貴的文化寶藏。


土坂部落保留相當完整的排灣族五年祭典。(江昭倫攝)

南迴地區原住民人口相當多,談到飲食,自然就不能不提小米文化,位於台九線公路旁的拉勞蘭部落小米工坊,就是一頁傳奇。

戴明雄牧師,14年前帶著族人努力把小米種回來,讓每年暑假的小米收穫祭終於能名符其實,甚至成為原住民的重要產業。如今,他仍致力於讓外界 看見小米文化真正的價值。

戴明雄:『透過從開始栽種,有了祭祀,然後一直到除草,驅鳥、收割、曝曬,入倉、納貢,整個祭儀去把它表現出來,你就會發現這個小米收穫祭,其實不是只有歡樂而已,而是從年初開始的選地開墾到播種,一直到照顧小米到採收,它是一整個年度的文化孕育在這個部落裡面。』

地方創生 翻轉南迴

南迴台九線進入台東的第一站,也是最後一站的大武,因為人口外流,在陰雨中顯得有些落寞與寂寥。但在40多年前,大武的繁華仍令居民津津樂道。大武村長董炎輝:『我們大武街本來這邊很繁華的,有林班、抓魚苗,旅社和餐廳一大堆,非常的繁華,人口真的是人山人海,現在都沒有什麼人。』

為了重新找回大武生機,吸引觀光人潮,當地居民開始活化老舊宅,將過去老柑仔店的模樣,和過去對大武魚苗文化有功的「石頭伯」故事彩繪在牆面上。另外更與外來團隊合作,利用AR技術,重現過去的繁華街景,甚至可以在森林步道上,與山羌來場美麗的相遇,讓旅客更能融入大武的人文與自然美景。

相比台東或台灣其他地方,南迴就像個尚未被挖掘的秘境,如何讓這樣的地方能被看見,一年多來試圖以生命故事,帶動南迴地方創生的,台灣創意經濟促進會理事長劉維公有深刻的感受。

劉維公:『怎麼回到土地的生命故事,回到在地人的生命故事,回到一個大家最珍惜的就是說,其實生命是最無價的,其實說實在你說基礎設施,你說這些活動,這些一般的行銷什麼之類的,它都很短暫,生命故事是一個無價的東西,因為它是把土地的東西記錄下,它是把人的東西紀錄下來,它是可以流傳。』

南迴的迷人之處,在於處處是驚喜,就像南迴公路盡頭的南田石沙灘,圓潤的石頭隨著浪花滾動發出的聲響,等待著旅人用腳步與時間佇足,感受這片土地的美麗與精彩。


南迴南田石隨著浪花滾動發出的聲響,療癒著旅人的心。(江昭倫攝)

(本文轉載自【中央廣播電台】)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