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府城不可承受之輕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府城不可承受之輕

文/高耀威

2017-03-19 09:18
台南與其他城市的差異化(優勢)正在縮小,慢慢的,我們會不會無法再以古都自居,形成了一個套用樣板化發展模式的開發型城市?(本文圖片皆為作者提供。)
台南與其他城市的差異化(優勢)正在縮小,慢慢的,我們會不會無法再以古都自居,形成了一個套用樣板化發展模式的開發型城市?(本文圖片皆為作者提供。)

台南爭取行政院經費鋪設輕軌有了斬獲的新聞剛出來的那天,除了觀看網路上許多朋友熱切的言論之外,我也接到記者的電話,請我以正興街業者的角度發表意見。當時媒體把我透過電話表達的看法濃縮成「在空中設捷運,台南恐怕不美了」。我確實是有這樣說,但關於美的事情我想說的不是形體的美,且那怎麼由得我一介賣衫的櫃男(站櫃的中年男子)可以論斷,我想表達的是氣韻之美,不如就從身為台南市居民的日常聊聊就好了。

▋五年來的腳踏車人生

我居住在健康路,開店的所在位於正興街。近五年來考量健康、移動的自由度與舒適性,盡可能的避免開車,以腳踏車或電動車代步,來回約三十個紅綠燈的距離,養成習慣後已經調理出自然的節奏感。近兩年又漸漸過渡成全天候腳踏車族,偶爾有運輸物品需求時,也改採分批減量的方式,融入這個節奏與交通模式,天氣因素慢慢的也都能克服。就算有時稍微感到麻煩,想想相較於開車找車位及長時間停車的收費壓力,仍舊願意安然臣服於以腳踏車作為生活載具。

腳踏車的速度及其所伴隨的沿途風景,是選擇這種交通工具附贈的禮物。小西腳、矮子成、全生、福生……隨雙輪所至的停車飽餐一頓(限平日),或因為心情輕鬆而受到岔路的吸引,分心往巷子內鑽去,總能一再遇見賞心悅目的迷人景象。有時是閒適的新開張小店,有時是赤腳蹺腿彈吉他的不知名老人,前幾天夜裡還在某個拐彎後發現一處無名巷中秘境,無尾巷的那端,一棟不知來歷的老房子在那邊曖曖內含光。而這樣的步調,正是我七年前選擇移居台南的心之所向。

某次接受香港媒體採訪時被問到交通工具,我有點自豪的回答腳踏車。對方驚訝的回答:「台南交通那麼亂,你不擔心生命的危險嗎?」我倒是壓根沒思考過我的自豪對她來說是種自虐,一時不知怎麼應答而以防衛的心態回問:「香港的交通不也很亂嗎?」對方說:「至少沒有那麼多橫行的機車啊!」此時我接不上話陷入沉默,一旁的機車當然是沒聽到我們的談話,依然故我的呼嘯而過。

經過那次無意間的談話,我開始思考回溯:以一個台南腳踏車族市民的角度來看,多年來我來來往往的生活通勤路線,確實沒有受到保障。就算陸續建置了腳踏車租借系統,但用路並沒有隨之改善,坑坑疤疤的路面依舊,違規臨停越來越猖狂;若是遇到連續假期,雙併排甚至三併排的汽車已把我擠到快車道上與四輪爭鋒。就算想躲到騎樓停下來走路,也經常是寸步難行。攤商們為了創造舒適的消費者環境,甚至隔出私人空間屏障,獨樂樂管他什麼眾樂樂咧!這個訴求慢活的城市對待慢行者根本是無視至極。

更讓人越想越心酸的是,主政者怎麼能視而不見那麼多年,任其不良於行年復一年。或許正因為信任感的日漸薄弱,一聽說台南要蓋輕軌,許多市民發出不平之鳴:路擺不平、違停搞不定、騎樓動不了,輕軌還值得再掏心託付嗎?

▋我們需要的是悠閒的城市?還是便利的城市?

姑且不提老是用來做文章的葉石濤先生名言:「台南是一個適合人們作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過活的地方。」(還是提了……)近來的台南,國際連鎖品牌插旗佈陣,文創據點接連展開,高樓四起,開發案此起彼落,老房子一棟一棟的殞落,房價風生水起,人心惶惶。多年前在此開墾築夢的人們還在嗎?守著一本正道的老店家們,有哪些已然失守走味了?這樣的世道與趨勢,台南與其他城市的差異化(優勢)正在縮小,慢慢的,我們會不會無法再以古都自居,形成了一個套用樣板化發展模式的開發型城市?過度的投資投機主義,讓府城瀟灑的韻味逐漸黯淡。處在這樣一個躁進的環境,不免擔心輕軌到底是救贖,還是只是另一種開發的手段。

前些日子那位快言快語快意人心的台北市長柯文哲,在「交通會報」上對淡海輕軌拋出「會虧到不省人事」的論述,順勢點出「每個城市都在追求捷運建設」的現象,這不就猶如多年前的全台瘋蛋塔,以及這兩年的全台瘋霜淇淋,蛋塔與霜淇淋風潮過了,留下來什麼?一輪快慰後那些追風之人頂多把店收了,摸摸鼻子認賠殺出;或是為了彌補世道漸微而增加無謂但卻琳瑯滿目的品項來撐(普遍的加法思維),看不到拚搏的韌勁反倒是越看越阿雜。

但國家城市建設可無法如此這般(很遺憾的經常是這樣),輕軌與否建設與否,任何人也很難斷定對或不對,需要不需要,該認真思考的是初衷。做這件事的根本是為誰著想?這樣做能讓市民更快樂嗎?有沒有一步10年20年50年的胸襟與思維?

▋經濟發展與宜居日常,怎麼選擇?

《是設計,讓城市更快樂》這本書裡,一個位於哥倫比亞城市波哥大的前市長佩尼亞婁薩為了打造快樂城市,把公共空間視為幸福的本體,刪除了以開發為導向的公路擴建計畫,原定的預算投入數百公里長的自行車道、廣大的系列公園與行人廣場,以公車取代軌道車輛作為載具,甚至明令開車通勤每週不得超過3次。從他的種種作為可以推測,其思考的原點在於帶領市民擺脫全世界城市漸趨一致的開發主義,回過頭來放慢並思考生活的價值與需求,怎麼讓大家更快樂?過去我們以為經濟開發是一個選項,那麼處在經濟掛帥的城市中的市民們,快樂嗎?

加法思維為主軸的城市是以建設為手段,減法思維則是以解決問題為目標。若能先設法把既有的狀況排除,再來思考真正必要的建設,先清空堵塞的水管再來思考增加管路,保持一點餘韻,城市的負擔也能減輕。前陣子的連假,我妹妹從北部來找我,到正興街開店之前,我們一人一台腳踏車,一前一後的穿梭在我城。某天鑽巷子路過大南門城、花市、孔廟、測候所、公會堂……,雖然路程險象環生,但我還是以身為這個城市的居民感到興奮自豪,我的日常生活是我妹遠道而來的風景。若是能有舊城區自行車道,對我來說更勝於輕軌,台南才會更名符其實如大家口中說的京都吧。

最近聽朋友說,她的法國籍先生因為霸道的軍機噪音與無解的致命空汙,已打算不久的將來要搬離開台南。那位如此熱愛台南的法國先生想必是忍無可忍,才會下此決定。台南作為宜居城市的條件是不是正在流失?開發主義的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大量的建設讓城市失衡,這一切的一切正在發生。此時聽到400億的輕軌計畫準備展開,一介櫃男研究了半天路線,可好可壞說不出個所以然,只覺得心裡悶悶的不暢快,那些無法想像的畫面,橫亙天際線的軌道,開膛剖肚的工程,種種建設的最高思維,但願不是府城無法承受之輕。

回到我的本份,一個櫃男一個台南市民一個腳踏車族,一個關愛這座城市的中年男子,我相信台南有靈,祝福他(台南)找回自己的節奏與美感,為此我也會更加努力。

延伸閱讀:
■劉克襄:台南為何這麼夯?
■米果:當他們認真編織時
■方祖涵:賺50億還是破產,運動明星們的錢都到哪去了?

本文由高耀威執筆,授權轉載自「獨立評論@天下」,謹此致謝。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