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斯對於愛爾蘭歷史的關注,雖然不如恩格斯,也不像恩格斯那麼豪氣,夸夸其談「如果沒有看過愛爾蘭人,就無法瞭解他們,給我20萬愛爾蘭人,就可以推翻整個英國王室」,卻也用了不少心思去理解愛爾蘭的歷史發展。馬克斯在1867年,向倫敦的日耳曼工人教育協會講了一場〈愛爾蘭問題〉,除了簡要的演講紀錄、還留下一些基本的背景資料。馬克斯在這兩份文稿,將愛爾蘭的歷史發展分為七期:
(一)宗教改革之前:英裔教宗亞得里安四世,將愛爾蘭當作禮物送給英國,英王亨利二世在1172年征服將近三分之一的愛爾蘭,馬克斯形容英國的征服方式,宛如美國對付印第安人的戰爭。此後,不僅英國貴族與愛爾蘭酋長聯姻,普通殖民者也跟愛爾蘭老百姓通婚。
(二)16-17世紀的殖民:英王伊麗莎白一世,決心消滅叛服不常的愛爾蘭人、移入忠誠的英國人來填補 ,終究只扶植了一些英裔的地主貴族;在清剿的過程,英愛通婚的天主教後裔,跟當地人並肩作戰。在詹姆士一世時期,新教投機客,豪奪巧取政府所沒收的土地;愛爾蘭人在1641年趁英國內戰,在全島各地發動革命,克倫威爾翦除查理一世後,於1649年登陸,燒殺擄掠,將不少愛爾蘭人,賣到西印度群島為奴,包含英裔愛爾蘭人。
(三)1660-1692年:斯圖爾特王朝的查理二世在1660年復辟,開始拉攏愛爾蘭人,除了照拂天主教會的利益、還招募了一支天主教徒兵團。皈依天主教的詹姆斯二世兄終弟及,他讓天主教自由發展、並調動天主教徒兵團,到英國馳援。
(四)1692-1776年:信奉新教的威廉三世,在1690年登陸愛爾蘭,擊敗在光榮革命被黜的詹姆斯二世、及他的愛爾蘭盟軍。英愛議會為虎作倀,在1698年立法打擊愛爾蘭的製造業;百姓反對那些住在倫敦的地主,議會開始有獨立的呼聲。在安妮女王時期,英愛議會通過一系列惡名昭彰的《懲戒法》來打壓天主教徒、扶植新貴,也讓愛爾蘭人更加倚賴教會,窮人變得懶散。
(五)1776-1801年:新來的英國人被愛爾蘭人吸納、並皈依為天主教徒,也就是英裔愛爾蘭人。這時候,除了北愛爾蘭外,其他地方的土地雖然屬於英國地主,並沒有新的墾地出現。在美國獨立戰爭、及法國大革命後,英國的高壓統治逐漸放鬆,與英國的自由貿易也在1779年開放,愛爾蘭快速發展、甚至於超越英國。
(六)1801-1846年:英國國會、及英愛議會在1800年同步通過《統一法案》,英裔愛人接受收買、不再對抗英國,不過,當地人依然視合併為非法之舉。此後,愛爾蘭的製造業,因為政治結合而逐漸萎縮,土地紛紛被迫轉為農地,老百姓若非不計地租變成佃農、就是活活餓死。大地主把土地租給投機客,經過四、五次層層轉租,地租高得嚇人。
(七)1846-1867年:愛爾蘭因為馬鈴薯枯萎病,而造成大饑荒,超過百萬人死亡。之後,英國廢除《穀物法》,愛爾蘭的穀物在英國不敵競爭,而價格大跌,農民繳不出租金,只好外移到利物浦、曼徹斯特、伯明罕、或格拉斯哥。政府接著祭出《土地抵押法》,先讓掮客趕走本土地主、再軟硬兼施驅離佃農 。
馬克斯在1855年《新奧得報》揭露愛爾蘭領袖Daniel O’Connell等人如何周旋於保守黨、及輝格黨間,換取人事的酬庸:英國人的基本作法是軟硬兼施,一面施小惠進行收買、一面以《約制法》綏靖,而這些唯利是圖的愛爾蘭政客,只要教會的權力能獲得保障,當然就不會認真地去探討愛爾蘭的真正病灶,因此,不管是早先推動廢除愛爾蘭與英國的結合、還是保障佃戶的權利,都只是用來討價還價的工具。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