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街頭人生】打破禁忌,走出228的陰影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街頭人生】打破禁忌,走出228的陰影

 2017-02-04 12:23
1987年2月13日,會長陳永興(中)、副會長李勝雄(右)、秘書長鄭南榕(左)召開「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成立記者會,揭開活動序幕,為「二二八」真相開始發言。圖片提供/鄭南榕基金會
1987年2月13日,會長陳永興(中)、副會長李勝雄(右)、秘書長鄭南榕(左)召開「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成立記者會,揭開活動序幕,為「二二八」真相開始發言。圖片提供/鄭南榕基金會

陳永興醫師、李勝雄律師、鄭南榕等人,
在二二八事件40週年,
串連53個海內外台灣人團體,
1987年2月4日,發起「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
就是為了打破二二八事件長達40年的禁忌。
在戒嚴時期,
這是第一個台灣人民推動的「轉型正義」的主張。

「二二八事件」發生於1947年,國民黨政府派遣軍隊大舉鎮壓、屠殺台灣民眾,大肆逮捕並槍決台灣士紳、知識分子等社會菁英。讓許多人未經審判,就被捕、被殺,劃下一道無法彌補的歷史傷痕。這是一個讓人悲傷和苦痛的歷史悲劇。二二八是國民黨屠殺鎮壓台灣人民的血腥印記,四十年來,二二八的陰影一直籠罩著台灣社會,國民黨把二二八懸為禁忌,一直壓制有關該事件的報導與討論,禁止人民公開談論這一事件。

二二八,多年來出不了口的悲痛與哀聲,想起柯旗化先生在紀念二二八事件中死難的同學余仁德及諸位先烈的詩,《母親的悲願》中流露無遺:「請不要燃放鞭炮,鞭炮聲會使我發狂,我的兒呀!我的心肝兒,那一天,你雙眼被蒙住,全身被綁著,在一陣槍聲中倒下去,鮮血染紅了故鄉的土地」。四十年來,「二二八」事件像一片烏雲,縷縷的冤魂濃聚不散,許多受難家屬忍氣吞聲,只能私自在暗夜中哭泣,這道歷史傷痕太深了,你不是當事人,很難了解二二八受難者的心情。

一切都在黑暗中醞釀著,悲痛與怒吼,直到1987年……

1987年2月4日「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正式成立

台灣還在戒嚴社會裡,1987年2月4日,由台灣人權促進會會長陳永興醫師擔任會長,李勝雄律師擔任副會長,自由時代創辦人鄭南榕擔任秘書長,海內外53個人權團體加入,「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正式成立,要求公布真相、平反冤屈。鄭南榕就在《自由時代》雜誌社門口正式掛牌。二二八在鄭南榕創辦的《自由時代雜誌》全面報導下,神秘的面紗慢慢被掀起。

陳永興醫師說:「我們推動這個二二八和平日運動,最重要就是重建台灣人的心靈。二二八事件使台灣人的生命集體死亡,這個運動要讓台灣人復活。不管執政當局有沒有勇氣回應呼籲,只要台灣人民能夠從二二八事件的歷史教訓中,學習如何重生,如何站起來,有勇氣紀念自己的先輩,肯定先賢的犧牲奉獻,有信心自己做島國主人,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我相信這個運動就成功了。」

戒嚴時期,第一個台灣人民推動的「轉型正義」的主張

「二二八和平紀念日」,就是一場突破四十年來,大家不敢碰的政治禁忌運動,戒嚴時期,第一個台灣人民推動的「轉型正義」的主張,就是要打破戒嚴和歷史禁忌,讓眾人不再因恐懼而噤口。四十年來,二二八的歷史陰影,第一次在陽光下檢視,隨著「二二八和平紀念日促進會」成立,在全台各地舉辦演講與遊行,都遭到警方大軍包圍,即使鎮暴警察以棍棒強加遊行民眾,血濺街頭,大家的決心無畏,國民黨無法再以壓制的手段,繼續欺瞞台灣人民。

鄭南榕曾在他的《履歷表自傳》說:「我出生在二二八事件那一天,那件事帶給我終生的困擾。因為我是個混血兒,父親是日據時代來台的福州人,母親是基隆人,二二八事件後,我們在鄰居的保護下,才得以在台灣人對外省人的報復浪潮裡免於受害。」

葉菊蘭在幕後扮演最好的228廣告行銷推手

鄭南榕邀請當時在聯廣任職的牽手葉菊蘭協助,請聯廣設計部門同事利用下班時間,設計綠色的「228logo」,將CI、旗子、用廣告行銷概念,帶進街頭運動中,讓民眾更清楚瞭解228的訴求,葉菊蘭在228和平日運動中,不只幫忙在她的故鄉苗栗縣申請演講會,在苗栗的演講會由葉菊蘭擔任司儀,她用客家話演講向聽眾介紹二二八和平日的宗旨,她扮演最好的228廣告行銷推手。

「二二八和平紀念日促進會」從1987年2月13日在台大校友會館對外召開記者招待會,二二八事件40週年正式展開第一波序幕,宣布展開祈禱會、祭拜典禮、座談會、演講會、和平遊行等紀念活動。2月14日在台北市日新國小舉辦第一場演講會起,2月15日,正式為二二八而走,在台南市舉辦第一場遊行,沉寂了四十年的台灣天空,嘩然巨響。一直到3月17日,在台灣全島一共舉行了21場公開性的群眾活動,要求政府對當年二二八事件的國家暴力,公布歷史真相,平反冤屈,進行道歉、賠償,安慰受難者與家屬,制定二二八為國定假日、興建二二八紀念館或紀念碑,以化解社會族群對立,建立公義和諧的社會。

1987年到1989年運動更提升為二二八公義和平運動,一波又一波的二二八紀念活動開展,希望能彌合台灣人的傷口,以化解社會族群對立,建立公義和諧的社會。要求興建紀念碑設立,把每年的2月28日訂為「二二八和平日」。

1989年起,由民間力量在嘉義市彌陀路興建第一座二二八紀念碑,一波又一波的口述歷史出土,直到1992年行政院官方報告《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出爐,乃至國史館《二二八事件研究彚編》的徵集與史料公開。終於,這道歷史高牆,像雪融般緩緩地崩塌了。

立法院制定《二二八事件處理及補償條例》

1995年2月28日,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代表政府首次為二二八事件向受難者家屬及全體國人道歉。3月23日,立法院制定《二二八事件處理及補償條例》,定每年2月28日為「和平紀念日」,為國定紀念日,不放假,4月7日由總統公布。同年10月行政院依據二二八條例第三條規定,設立「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組織章程」開始執行補償條例。民進黨雖不滿意,但是為了讓補償條例早日通過,讓二二八事件攤在陽光下,等日後在立法院更有實力時,才能繼續推動賠償條例。

為了找出二二八事件的責任歸屬,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於2006年2月出版《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由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真相研究小組召集歷史、法政學者共同參與,歷時年餘而完成。首度指出228元兇為蔣介石的228研究報告。

立法院將「補償」修正為「賠償」

國民黨37次在立法院封殺「二二八事件處理及補償條例部分條文修正案」, 經過朝野協商,2007年3月21日,立法院將「補償」修正為「賠償」,並由總統令公佈施行,將最高不得超過60個基數(六百萬),修正為最高不得超過100個基數(一千萬),以彰顯「補償」與「賠償」在法律上的意義並不相同。

二二八大屠殺事件迄今已經70年,如何撫平歷史傷痕,唯有透過轉型正義,讓加害者願意誠摯地出面告解、認錯,受害者的一方才能以原諒、和解、寬容的態度,讓二二八大屠殺事件獲得真正的平反。「二二八事件」雖已獲得補償與道歉,但轉型正義並未符合人民的期待,加害者與其後代,並沒有人站出來向受難者與家屬道歉。

繼續推動全面性的轉型正義

從1987年到2017年,二二八事件的平反運動,已經三十年。設立紀念碑、口述訪談出版、真相調查與報告,政府道歉,賠償受難家屬等目標,前述的二二八訴求,也逐實現。現在該是我們來回顧過去的步伐,檢視曾經做過二二八平反運動工作,還有哪些不足的地方,雖然事件的當事人今天已大多不在世上,但是責任的追究仍是非常有意義的,因為民主政治就是責任政治,我們要繼續推動全面性的轉型正義,才能讓台灣成為真正的民主國家。

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與鄭南榕基金會在二二八國家紀念館舉辦「人民力量、打破禁忌,二二八平反與轉型正義特展」,2017年02月19日(星期日) 下午2:00

在台北市南海路54號舉辦開幕茶會,感謝當年一起為二二八公義和平運動前進的朋友們,謝謝您在背後默默付出心力與奉獻,誠摯邀請您的蒞臨。


1987年3月7日,陳永興與鄭南榕領軍的隊伍來到彰化縣遊行,他們與群眾遭到數百位鎮暴警察用無情的警棍毆打,陳永興醫師在演講會上說:「希望我們能用我們的眼淚,來洗清他們滿是血腥的手。」攝影/邱萬興

葉菊蘭請聯廣設計部門同事,利用下班時間,協助設計綠色的「228logo」,將CI、旗子、用廣告行銷概念,帶進街頭運動中。

1987年,鄭南榕出錢出力,二二八和平日運動在《自由時代雜誌》全面報導下,神秘的面紗慢慢被掀起。等待了四十年,二二八,我們終於知道什麼是「二二八」。圖片提供/余岳叔

柯旗化先生在紀念二二八事件中死難的同學余仁德及諸位先烈的詩,《母親的悲願》寫出許多受難母親的心聲。攝影/曾文邦

1987年2月15日,我們第一次為「二二八」而走,鄭南榕、林宗正、黃昭凱率領四十幾位民眾在台南市遊行,走出二二八的陰影。雜誌提供/鄭南榕基金會 封面攝影/宋隆泉

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與鄭南榕基金會,2月19日起在二二八國家紀念館舉辦「人民力量、打破禁忌——二二八平反與轉型正義特展」。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