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亞太發展基金會」董事長康寧祥今(16)日表示,台灣在國土規劃與交通建設上,長久來受到區位差異化的歷史因素、及功利導向的淺碟思維影響,造成嚴重的南北、東西發展落差,2020年是台灣國家發展的關鍵年,改革契機機不可失,國家與人民都必須有新的思維和新的作為,也就是台灣必須「重開機」(Formosa Resetting)。
「台灣亞太發展基金會」今天舉辦「守護、再造美麗台灣」論壇,康寧祥主講「交通基礎建設與台灣區域均衡發展」。
康寧祥表示,台灣在國土規劃與交通建設上,長久以來,受到區位差異化的歷史因素以及功利導向的淺碟思維所影響,造成嚴重的南北、東西發展落差,未來台灣必須消弭歷史殘留的區位落差,首重維護自然環境及尊重族群文化,保留區域發展的多樣性;而台灣長期以來西部、東部的發展落差,其實可經由交通基礎建設的妥適規劃來改善,這些基礎建設有待政府與民間企業合作投資來翻轉,當國土規劃邁向新局,搭配政黨政治重新梳理政壇上的亂象,可望重新活化台灣經濟脈絡。
康寧祥指出,綜觀台灣交通建設歷史脈絡,自清國以降,清軍入台治理後興建了自台北至新竹的鐵路,至日本殖民地時代,1899年11月台灣總督府成立了「鐵道部」,陸續建起405公里的台灣縱貫鐵路,並於1908年貫通基隆至高雄全線;到了國民政府入台時期,前後任的台籍交通部長高玉樹及林金生陸續完成蔣經國十大建設中的鐵、公路(北迴鐵路、南北高速公路、鐵路電氣化)與海、空港(台中港、蘇澳港、桃園國際機場)等六項工程;至於近代最重大的交通建設當屬台灣高速鐵路,於2000年3月開工、2007年3月竣工,李登輝、陳水扁兩任總統任內完成。
國土南北與東西之區位發展差異
然而,他說,前述多項重大交通建設的完成,伴隨而來的卻是台灣內部發展的「東西落差」與「南北落差」,東西落差指的是中央山脈東西兩側的發展落差,而南北落差則以濁水溪為界,此一地理區位上的發展落差,導致嚴重影響台灣內部的社會分歧、甚至政治認同,這些發展落差主要出自交通基礎建設的失衡。
他認為,因為台灣近代區域發展,始終是「由北而南、先西後東」,而且細數每段時期的執政者都無法擺脫此一思維模式,各種重大基礎建設的投資最終都反應在地域發展上的不均衡,這就是台灣交通基礎建設的「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典出<馬太福音>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這就是所謂贏者通吃的市場,所謂「馬太效應」,即為強者愈強、弱者愈弱之現象,換言之,在經濟發展上,即是貧者愈貧、富者愈富,是造就貧富差距的原因之一。
康寧祥說,如果以前述的中央山脈與濁水溪為界線,可將台灣本島依南北東西劃分為四大象限,最繁榮、迄今發展最佳的位在第二象限的北北基、桃竹苗、中彰投等四都六縣市,不但是全台人口最多,也是工商最發達的區位。
往南走就是第三象限的雲嘉南、高高屏等二都四縣市,也是僅次於上述台灣第二象限的次要精華區位。不過,隨著國道高速公路的建設及高鐵完工營運,二、三象限之間的南北發展落差已經大幅縮小。
他說,整個東半部的象限一、象限四,腹地小、人口密度低,產業活動也不比西半部活絡,受到中央山脈阻隔的交通不便利,是造成如此差異的主因,事實上,同屬東半部的象限一與象限四之間,也僅有台鐵台東線以及公路的花東線是唯一主要的連通管道。
至於象限二與象限一之間有北迴鐵路連通,康寧祥說,北橫、中橫則承擔部分運量,不過常受颱風等天災因素影響,時有中斷,直到2006年雪山隧道貫通,國道5號高速公路大幅縮減了台北、宜蘭兩地的行車時間,雖然每逢假日必壅塞也形成新的交通夢魘;往南走,象限三與象限四的連通,仰賴南迴鐵、公路及南橫公路,速度、運量上都有限,這也是象限四在全台各區位中發展最為受限的主因。
至此,我們可以得知,影響區位發展最主要的仍是陸上交通基礎建設。
政府偕同企業菁英共同經營台灣
康寧祥進一步表示,未來政府仍有多項全新的交通基礎建設在等待興建,這包括了蘇花改、花東鐵路雙軌電氣化、恆春支線觀光鐵路、基隆南港通勤鐵路、南迴鐵路台東潮州段電氣化,舉例來說,假設上述交通建設完成,(南迴鐵路)搭配現有營運中的高鐵,預期未來台北至台東將縮短至3.5小時的車程,不過重大建設所需數千億計的大量資金,是國家必須面對的另一大課題。
「所幸,時也運也,美中進入對抗的新時代,台灣正以西太平洋的關鍵地理位置躬逢其盛。」
康寧祥提及,美中兩大巨頭在貿易戰等各方面的纏鬥,令世局看似動盪,卻也同時給予台灣最佳契機,足以省思台灣未來立國與治國大業。環視鄰國,不論是日本亦或與美爭強的中國,都有訂定所謂10年、20年甚至30年、50年的國家發展藍圖(road map)。過去台灣總是陷入「淺碟經濟」短視近利的泥淖,如何跳脫過去的框架,以台灣人民永久當家作主的格局與國際視野,讓國家永續健全發展,是我們亟需面對的課題。
康寧祥說,「藏富於民」,台灣其實很富足,如今也有很好的發展機會,只是欠缺政府有效領導與開創能力,來充分釋放民間活力,創造政府、企業與社會三贏之局面。未來,如何充分運用台灣內部未受開發的閒置或低度利用資金,以及檢討不當政策下的資金浪費,進而思考如何透過稅制改革、法規鬆綁、政府效能提升等,有效釋出資源,來創造未來國家發展的機會。
他呼籲,政府也必須透過BOT、BO、BT等方式引進民間力量參與公共建設,並提供充分資訊爭取企業認同,讓資金投入者可評估成本效益,才有利於爭取龐大民間或金融體系資金之投入。
康寧祥強調,2020年是台灣最關鍵的一年,中國已明白宣示不排除武統台灣以及實施一國兩制的强烈企圖,儘管香港「反送中」事件演變,暴露出一個國家不可能同時並存民主自由與共產專制;然而仍有部分國內政黨或媒體基於自身政治利益而與對岸隔海唱和,少數民間人士亦昧於短期經濟利益,忽視長期危機,認同親中之政治口號。
他重申,面對此一關鍵時刻,除了政治上須認清兩岸民主與獨裁的本質差異,在總統、立委大選中做出正確選擇,我們更需在經濟上積極回流自中國撤退返台的企業及其資金,引導投入台灣未來基礎建設,讓企業共同參與經營台灣,「2020是台灣關鍵年,我們必須有新的思惟與新的作為,我們必須讓台灣重新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