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文】誰能許台灣農業未來?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文】誰能許台灣農業未來?

 2019-11-05 12:18
如何解決糧食供應不足的問題,為未來棘手問題,而提高農業生產效能,尋求替代糧源,基改作物的安全運用等等,都是重要的思考方向。圖/取自衛福部食藥署網站
如何解決糧食供應不足的問題,為未來棘手問題,而提高農業生產效能,尋求替代糧源,基改作物的安全運用等等,都是重要的思考方向。圖/取自衛福部食藥署網站

民以食為天,仍是不變的道理,從美中貿易角力中,也可以看出糧食扮演的重要角色。根據聯合國的糧農組織(FAO)表示,到2050 年,全球人口將超過90億,農業產量必須比 2009 年再成長70%,才能滿足全球人口需求。然而全球的可耕地幾乎已經開發,且全球糧食生產和重要的生態系統服務,所依賴的自然資源基礎持續退化,因此如何解決糧食供應不足的問題,成為未來棘手問題,而提高農業生產效能,尋求替代糧源,基改作物的安全運用等等,都是重要的思考方向。遺憾的是這些年國內農民的日子不好過,而總統候選人都只提出討好農民的補貼灑錢政策,看不到未來。若真心為台灣,各總統候選人除了當聖誕老公公外,有責任提出未來農業建設藍圖及願景,給農民帶來信心與希望,才是爭取選票的良方。

在可預期的將來農業還是人類糧食的主要來源,糧食系統(Food system)也是轉變農業價值鏈、吸引青年就業的解決方案之一。農業革命至今,雖做出諸多貢獻卻也面臨相當多的問題,想更上一層樓,必須直面問題並提出有效的解決對策,讓農業脫胎換骨,農民能自力更生,走出處處需依賴政府保護的「溫室」產業。

檢視當前農業面臨的重大問題如下:

1. 農村基層勞動力短缺:不僅台灣農村正面臨人口老化及少子化問題,全球農業人口占總人口數比率也在降低,目前已開發國家多數農業人口佔總人口比例約在10%左右,日本只占了2%左右、美國更低(不到2%,許多農務由移民、非法移民及季節性工人代勞)。為因應少子化及提高工作效率,未來將有更多更先進的農業機械(包括機器人)被用於農業產銷過程。由於台灣農地規模小,應研發合適的農業機械。

補貼占比高排擠其他預算

2. 農業補貼有增無減:根據調查歐盟農民收入的40%來自於府補貼,韓國、挪威、日本、瑞士等國家農業補貼更高,農民收入的60%來自政府補貼,造成國庫龐大壓力,也形成不公平競爭。為此WTO正積極尋求共識,要求會員國取消不當的農業補貼,來維持國際貿易的公平性。而台灣農業補貼占比相當高,也排擠到其他項目如:科研創新、產業管理、人才培育等經費,有必要全面盤點檢討並做出調整。

3. 農產供應鏈過長:傳統農業營銷模式由於中間環節過多,產生耗損及費用增加,導致消費與生產間極大的價格落差,引發生產者與消費者皆抱怨的狀況。隨著新零售時代來臨,實施短鏈革新,透過整個產銷供應鏈整合,去除中間環節,由生產者直接面對消費者,將成為農漁產品銷售的主流,並納入區塊鏈技術來確保農漁產品的品質安全,穩定農民收益。台灣政府目前積極推動冷鏈物流,應從根本來解決產銷問題。

4. 國際市場開拓不易:隨著貿易自由化,農產品國際市場的競爭日趨白熱化,想順利將農產品行銷到國外賺取外匯,挑戰越來越大門檻越來越高,而品質、價格、安全、品牌,將是主要的致勝要件。台灣農產品外銷仍存在市場過度集中、供貨暨品質不穩定、國家隊成效不佳、行銷策略有誤等缺失,需要全面革新。

基改、有機農業如何取捨?

5. 基改農作物日漸普及:根據統計 2018年全球基改作物種植面積為1.917億公頃,以美國最多其次為巴西、阿根廷、加拿大與印度,種植種類包括:黃豆、玉米、棉花,油菜,甜菜、木瓜、茄子、苜蓿、馬鈴薯、稻米、蘋果、甘蔗、乳製品等,已經進入人類的餐桌,然而基改食物對人體可能帶來危害的爭議未除,在國內也引發諸多爭議。基改與有機農業如何取捨,考驗政府的決策力。

6. 農產品食用安全問題日趨嚴重:受到耕地土壤酸化、管理技術不當、病蟲害叢生、極端氣候等影響,農藥及化肥使用量增加,不僅增加成本,破壞生態環境也導致農藥不當殘留,引發食物中毒的案例增加,衛福部食藥署今年7、8月抽驗1001件農產品進行374項農藥殘留檢驗,不合格率達8.8%,而全球每年急性農藥中毒死亡人數達20萬人;如何確保農民、農產品以及消費者安全,已經成為當務之急。而台灣生產的農產品含不當農藥殘留仍時有所聞,也嚴重影響到農產品的行銷,政府雖推動安全認證,但農民參與意願不高,且驗證把關仍有待加強。

農業是長青且具國際爆發力的產業。展望未來農業將呈現七大特色:(1) 擺脫看天吃飯的宿命。(2) 提供優質、安全、綠色的農產品。(3) 具高科技純度的產銷技能。(4) 展現跨界整合。(5) 具吸引力可賺錢的產業。(6) 農業創新貫穿整個價值鏈。(7) 可永續生存發展。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台灣跟上了嗎?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