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閱讀了賴教授多年前寫過的一篇文章〈醫學教育需要大家的參與〉,文中賴教授分享了一篇〈紐約時報〉社論,「醫院裡的醫學生:病人需要參與教學」為題。「就社會大眾的立場而言,民眾應該有權知道他們所面對的,是已經完成學業且具備醫師資格的醫師,或者是還在學習的學生。同時就法律的立場而言,病人也應該有權決定他們是否願意參加教學。然而就醫學教育的眼光來看,如果我們在醫學生的養成教育中,不讓他們有直接接觸到病人的機會,他們將永遠無法學到臨床醫學的精髓」。我非常贊同他的看法,身為醫務專科社工師,是多科整合診治醫療照顧團隊的成員之一,也來談談社工師幫助實習醫學生的意義,算是對賴教授呼籲的響應。
回想這些年來,大約是11年前開始,我們醫院與陽明醫學大學醫學系教學合作以來,醫務社工師參與了醫學系2年級醫學人文實踐課程與5年級臨床實習,醫務社工的課目是:病醫關係的觀摩與學習。
在此將分享這兩種經驗;在分享參與醫學教育之前,也許社會大眾也不清楚醫務專科社工師的任用資格、在醫院的角色、功能與服務內容,所以需要先簡單說明一下。
社工師於1998年開始有證照制度,通過考試院的社會工作專技高考,取得社會工作師資格者,才能申請社會工作執業執照。2014年起,衛生福利部再針對執業5年以上的社會工作師,舉辦醫務專科社工師考試,通過者取得醫務專科社工師資格。
至於社工師在醫院的角色、功能與服務內容,簡單說來,就是扮演病人及家屬與醫院、醫師、護理及相關照顧服務人員溝通的橋樑,提供病人及家屬社會支持的功能,服務內容包括兩部分,分別是「臨床社會工作」與「志工服務推展」。
醫學系2年級醫學人文實踐課程,安排醫學系2年級醫學生於學期中,每週二下午1點至4點於開刀房志工櫃台觀摩與學習。開刀房志工櫃台是接受手術之病人與家屬的連接點(connection),這是10年前為了關心接受手術之病人與家屬而設立的志工服務據點。
2年級醫學生觀摩與協助服務的內容是:協助接受門診手術或侵入性檢查之病人報到與更衣,觀摩志工如何接待病人、關懷家屬,其中最特別的是由開刀房護理師出來為家屬說明在手術中的病人狀態,好讓家屬了解與安心,這是目前國內醫院少有提供手術病人的家屬關懷服務。這項服務在開始提供時,醫師、護理師都面對很大的挑戰,醫師擔心萬一護理師的說明被誤解,會因此造成醫療糾紛,護理師也不知如何說明才是好,因此有抗拒的反應。但是院長認為這項服務的目的是要解除家屬的焦慮,只要據實告知就好了!真正有異常狀況發生時,醫師就須自己出來說明。於是大家不斷地討論、演練,如今服務有10年了,從未因此服務而導致醫療糾紛,過去醫學生的反饋也讓此服務深有意義。我們安排2年級醫學生觀摩2次,曾得到1位醫學生後來成為外科醫師的回饋,他告訴我們因為那2次的觀摩,讓他印象深刻,很受感動!後來他自己當外科醫師在手術室為病人手術時,腦海中就浮現出以前護理師與志工共同關懷在手術室外面的家屬之畫面,提醒他要謹慎小心地照顧好病人,讓在外等候病人的親友放心!這樣的回饋讓我們也很受感動!
其次,協助醫學生5年級進入臨床實習時,社工師會被邀請參與她所關懷的病人之個案研討會,負責提供病人的家庭動力狀態、心理暨社會的診斷與處遇、家庭中的關鍵人物及與醫療照顧團隊的聯絡窗口、社會資源的連結、出院計畫之安排等。
醫務社工師在參與醫學生學習過程中,偶而同事會抱怨表示:臨床照顧病人已經很忙了,還要參與實習醫學生的個案研討會,好煩哦!我聽了總是會告訴同事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因她正在培訓這些醫學生將來可以成為一位懂得關心病人及家屬的醫師。由於她的參與,讓醫學生知道社工師的專業角色與功能,以後成為醫師在照顧病人時,知道可以早一點轉介社工師,一起照顧病人與家屬因為疾病引起的心理及社會相關的需求,不但讓病人與家屬得到照顧,同時可以提供醫師資訊,包括病人與家屬所遇到的問題與對醫療之期待,也可以減輕醫師的負擔,如此促進病醫關係的和諧。對醫學生而言,是很重要的學習機會,而我們有幸參與這樣的個案研討會,在貢獻我們專業的同時,還能影響醫學生成為更好的醫師,真是一大福氣!這是一件意義非凡的事,是我們能做且應該做的事,同事聽了也點頭表示贊同,不再嫌煩了!
總之,醫學教育真的需要大家的參與,那怕我們只是醫療院所裡的一顆小小螺絲釘,如果我們能盡心盡力地貢獻我們所擁有的專業,有時候小兵也能立大功的!
更多醫病平台精彩文章請至:【醫病平台專區】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醫病平台】
由老、中、青醫師及非醫界朋友發起的「醫病平台」,期待藉此促進醫病相互理解,降低醫病認知差距,減少誤解及糾紛,找回醫病之間尊重與信任的美好。期改善醫師診療行為、民眾就醫態度,進而帶動改善醫療政策、環境及品質。歡迎各界踴躍投稿、討論齊進步。
如蒙賜稿,請寄:DrPtPlatform@gmail.com,文章字數 1500-2000。
因篇幅有限,本報保留刪節權,一經採用,刊出後奉上薄酬。
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如欲以筆名發表,煩請註明筆名與真實姓名)、簡單的自我介紹、身分證字號、通訊及完整戶籍地址(包括里或村、鄰)、聯絡電話和電子信箱,以及銀行(註明分行)或郵局帳號,若要捐出稿費也請附上受款單位及帳號,也可直接贈與「醫病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