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人物】李後璁 自然引路人 追尋人與自然共處的法則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人物】李後璁 自然引路人 追尋人與自然共處的法則

職人群像

 2020-01-28 11:30
談起大自然,李後璁總有與人分享不完的故事。圖/蔡耀徵
談起大自然,李後璁總有與人分享不完的故事。圖/蔡耀徵

偶然於印度旅行時被原始美景震懾,李後璁決定放下一切,赴美學習成為有「大自然翻譯師」之稱的追蹤師。沒有水電及網路的蠻荒經歷,讓他明白作為追蹤師,不僅止於追蹤野獸足跡,更是珍愛自然,追尋與大地互依的共生智慧,更是分享自然話語的引路人。

說起跳脫舒適圈,將身分從醫院放射師到追蹤師,再轉換成自然引路人,不同於過去在很多場合都提過的這段轉變經歷,李後璁決定換個方式說這故事。他閉起雙眼、盤腿坐在椅子上,李後璁像是與自己對話,如同和大自然進行無聲的溝通。

跳脫生活舒適圈 尋找真實自我

「當瞭解大自然,你就不會再害怕。」一般人翻閱與他有關的資料,會知道當初他是在印度迷路時,撞見映著夕陽西下的河流,一瞬間體會到大自然的美,感受到來自內心的澎湃,才讓他決心走入自然。這次,李後璁沒有從迷路提起,而是回到先前更早在醫院的時光。

還在擔任放射師時,李後璁就曾以義工的身分,隨著優人神鼓步行環島27天。是在那段無憂的時光,讓他意識到醫院工作雖然穩定,但在不斷重複的日常使人生彷彿停滯了一般。「當時心裡一直有個聲音,告訴我內在有些什麼沒被滿足。」李後璁玄妙地說,行動派的他為尋找答案,向身邊的親朋好友募資,便和妹妹騎著鐵馬前進絲路,因迷路而發現自然之美,也找到了內心欠缺的那塊拼圖。


鑽木取火器具、短刃、獸角等,都是陪伴李後璁在自然中生存的好夥伴。圖/蔡耀徵

萬物本同源 體會珍愛大自然

那趟鐵馬絲路之旅,促使李後璁赴美學習「美國原住民阿帕契族」與自然共生的智慧,近似野外求生之道或是自然嚮導,但又不僅於此。他並未分享太多課程的細節,反倒提起深深刻劃在他腦海裡的一句話:「大自然所有的一切,都是在照顧我們。」

李後璁進一步說明,人類原先就是由大自然孕育出的生命,日常食衣住行都取自於自然,在他眼中,沒有什麼都市或野外的分別,因為高樓大廈、鋼筋水泥的源頭,也都是大自然的產物。當人更瞭解大自然,就更能體會到「人一直都是被愛著的」,因為從最初開始,大自然就是我們的家。


魯凱族友人贈予獸骨飾品,蘊含雙方珍貴的友誼,也代表與自然永恆的關係。圖/蔡耀徵

分享自然話語 期待反璞歸真

談起追蹤師這個罕見職業,李後璁平靜且柔和的表示,自己比較像「尋路人」或「引路人」。說來巧合,身為桃園大溪李騰芳家族第19代子孫的他,當年在絲路之旅中,還特地騎經甘肅隴西堂,探索先祖過去留下的足跡。這是他追尋自身血緣起點的過程,而追蹤自然其實也是同一件事,尋找的是人類起源,也是人與大自然間的共生關係。

「既然我學到了如何與大自然共生,就應當要分享出去。」因此,李後璁經常從自己的經驗出發,帶領大家探索台灣各種原始面貌,引領人們重回自然的懷抱。每次帶團上山下海或演講分享的過程中,都會在學員與聽眾心裡埋下一顆種子,期待未來的某一天能開花結果,讓更多人反璞歸真,找到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法則。


這是李後璁的自然祭壇,上面擺放著各種有著故事交織的自然物與藥靈物。圖/蔡耀徵

※本文轉載自《桃園誌》No:55


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