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劉醫師對於健保新聞「四成頭部CT是白做嗎?」,闡述健保署披露頭部CT檢查結果及新聞媒體予以較直白的報導,進行了相當有意義的論述。頭部CT檢查有六成陽性率究竟是高是低,討論這件事可以分三個層次:
一、 臨床流行病學層次:我們可由下列表加以說明
疾病的盛行率:a+c / a+b+c+d
陽性預測值:a / a+b
敏感度:a / a+c
我們進行一項檢查,除了希望這項檢查的敏感度高外,也希望檢驗的陽性預測值愈高愈好。在高盛行率族群施行檢查,其陽性預測值也愈高。
我們將頭部CT檢查運用在兩個族群:第一個族群為正常成年人;第二個族群為外傷病患有意識喪失病史、局部神經症狀,或skull X光檢查有頭顱骨折者。頭部CT發現有病灶時,第一群體的陽性預測值較低,而第二群體的陽性預測值較高。也就是說若將CT用於一般人的篩檢,其陽性預測值較低;若用於有病史、神經學檢查或其他X光有異常者,其陽性預測值較高。
二、 病人照顧層次:由於CT檢查的輻射暴露量不算少,不少文獻顯現早年的CT檢查暴露會衍生數年後或數十年後癌症風險增加,基於這樣的考量,CT檢查恐需運用於病史詢問有懷疑腦部病變、神經學檢查有局部症候、或Skull X光檢查有頭顱骨折或中線位移等異常,此時做頭部CT時陽性預測值高,診斷價值更大。台灣不少健康檢查使用低劑量CT,發現不少民眾肺部有小結節,究竟需不需要進一步去做肺葉楔形切除,或定期做CT追蹤檢查,不同醫師的專業判斷不同,造就了胸腔內外科累積不少非常焦慮的肺癌疑似患者,也讓這群人累積暴露不少劑量的放射檢查。
三、 衛生政策層面:在病人優先的醫療照顧領域,一旦衛生政策或健保規範介入時,一切變得較複雜,甚至弔詭。衛生政策一方面強調「行政不干預醫療,醫療須尊重專業」,另一方面又遭遇「資源有限,必須花在刀口上」。如果資源是無限的,我們就可以給醫師一疊空白支票,個別醫師可以做所有想得到對病人可能有益的檢驗檢查、藥物或手術,且均能得到健保百分之百的給付,完全零核刪。然而若資源有限時,我們要將胸部CT運用在CXR發現有結節的病人要做氣管鏡,或其他有利病理診斷之檢查前施作。或者對一般正常人用胸部CT篩檢出小結節,再定期用CT追蹤檢查其病灶有無擴大變化,成了一個選擇的議題。衛生政策及健保資源分配,常常涉及選擇及價值判斷,其考慮層次也常建構在臨床流行病學層次、病人照顧層次之上,綜合考量整體資源的運用效益。
※本文轉載自:元氣網醫病平台
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