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人物專訪/劉建國:不服輸 為雲林努力拚第一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人物專訪/劉建國:不服輸 為雲林努力拚第一

 2015-11-02 19:28
劉建國有不服輸的個性,希望能為雲林拚出頭。(劉建國辦公室提供)
劉建國有不服輸的個性,希望能為雲林拚出頭。(劉建國辦公室提供)

「為雲林好」、「對每張選票負責任」這是46歲的民進黨立委劉建國的從政哲學,也是他服務的動力。身為雲林的立委,讓他備感驕傲與光榮。

聽黨外演講而覺醒 意外走上政途

「一般人都是當兵加入國民黨,但我是加入民進黨」,劉建國說,他從單親家庭成長,父親在他8歲時就不在了,從小時候到國、高中叛逆期,劉建國沒想到有一天會從政。

「入黨是因理念,從沒想自己在什麼位置上」,但不久後,劉建國還是決定投入斗六市民代表選舉,當時民進黨在斗六,只一席市民代表,其他都國民黨,代表選舉「就很像現在國民黨選總統一樣,都是在用喬的」。

「這很沒道理」,劉建國說。然而第一次他選得異常辛苦,而且最後還失敗。

劉建國想打破當時「買票才會當選」的迷思,「結果回家就革命了,我媽對我從政很有意見」,然而外面的鼓勵傳回家裏,「老母還是疼子啦,罵歸罵,到後面看我走到渾身是汗,渾身曬黑」,最後家人也跟著他的選舉動起來。

「參選代表,是那種不服輸的個性」,劉建國說。

他回想第一次選舉落選那天,「差93票,但我們覺得很光榮。所謂民意如流水,那時就經歷過了,開票時來一大堆人,票一開,倒了」,「來的鄉親像熱鍋的螞蟻,死到沒半隻,剩我和我老母」,「我家那日本房子,我爸留下來的,兩個母子倒在樓地板,我媽一直在『青』我,我很累也不想回了」。

劉建國笑談選戰經驗,不論選上、沒選上,總是樂觀看待,「我選了十次,都是第一名」,他笑說,「有從前面算最高票的,有從後面算吊車尾當選的,也有當過落選頭的」,每次都讓他有深刻的體驗。

地方努力問政 嶄露頭角

1998年,劉建國第2次參選市代,拿到最高票,接著在四年後轉軌拚縣議員,以最後一名選上,2006年,他拿下議員最高票,破了雲林地方自治史的紀錄!2008年,因為綠營相爭,他在立委選舉遭受挫敗,隔年又補選,首次當選立委。接著在2012年連任,「這兩次都第一,因為是單一選區制嘛」,劉建國講得輕鬆,卻很有感觸。

「黨中央會提名讓我選立委,也是看重我們的能力」,劉建國說,他議員最高票時,得票數是其他議員的3倍,「責任也是3倍」。為何會一路拚上來?他說,「人家國民黨的二代,不需要代表議員,就直接去了,張嘉郡也是一樣,而我們是,人民願給我機會我就上去」。

在地方,政黨、派系之間的卡位和角力,讓他問政時備感壓力,但他仍不服輸。劉建國不想辜負選民的託付,「該做什麼,就做什麼!」

劉建國回憶,在議員任內,「我應該也有一項紀錄,我是雲林縣地方自治史上第一個提自治條例草案完成三讀的議員」。面對地方杯葛他逐步化解,「雲林縣公益彩券收支管理及運用自治條例」花了幾年的時間,總算通過!

劉建國描述,公益彩券盈餘分配給地方,「雲林一年多得中央四億多的補助,地方要叫你阿公了,可以多做多少事啊」。

他說,雲林的問題,在於地方環境不好:政治環境、醫療衛生環境、生態環境都不好,但從代表到議員,他一步步處理,「當議員,我們沒能力處理衛生醫療的問題,當立委就可以好好重視了,不然弱勢會被欺凌」,這也是劉建國按部就班,進了國會後一路待在衛環社福委員會的原因,「雲林的醫療,和其他地方差太多」。


劉建國關心雲林醫療環境的改善。

致力醫療衛生、環境保護 更能幫到雲林

「我們不是一定要醫學中心,那是另一個層次的問題,但雲林太闊、太遠,真的遇到急重症,四家區域醫院未必敢收,或者還得轉院,很耽誤時間,好的醫生也未必肯到地方來」,劉建國無奈說,「也許雲林人比較韌命啦!但一樣的健保費,醫療品質為何未能同步提升?」

「光是後送距離、黃金救援時間就多人家二段,救起來更慘,救起來剩一腳一手,不會好,還要做復健」,心肌梗塞、腦中風的,送到醫院門口,卻救不活、救不好,劉建國自己親歷過太多例子。他認為,當立委,把這些問題和中央溝通,把法規修正,這樣幫得到雲林人。

此外還有身心障礙、老人的問題。劉建國戲稱,「我們五萬多的身心障礙鄉親,現在不知是全國第三高還是第五高的比例,還有老化速度,老人比例不是第一名就是第二名,我們經常在跟澎湖、嘉義在拚,誰卡老,誰老卡多,誰老得比較快」?

「這些都牽涉到社福,我不是唸醫的,但延伸和醫療都息息相關」,劉建國說。

再來是環境問題。劉建國說,就以濁水溪、沙塵暴,「這是世界出名的」,東北季風來的時候,西螺人二崙人,都會告訴你濁水溪的沙叫「飛沙」,「這沙是活的啦,打到會痛的啦!那裏吃飯要攪沙,上課也要配沙,沙沙沙就對了」,而他初次當選之後,就拉著環保署和水利署,重啟民進黨時代的整治專案,成功爭取了30億的相關項目經費,「至少達到改善的目的」。

此外還有地層下陷的問題。「官方統計,像是103年全台地層下陷326平方公里,光是雲林縣就303平方公里」,劉建國無奈自嘲,「誰人甲我比?我們比人家矮一截,連生活的土地都比人家矮一截」,高鐵設站也因此延宕,但他希望雲林站今年啟用後,高鐵可以給鄉親一個星期或一個月的優惠。


劉建國要努力改善雲林的環境,包括生態自然環境。

「我講給雲林人聽,雲林不應該只有這樣」,劉建國不敢期待大企業主都要「鮭魚返鄉」,但不少外出討賺、事業有成的鄉親,「一年總要回來三節,加起來大概十天,拜託他們多回來十天、二十天,如果可以從原來祭祖、團圓、吃粽子,我想他們會愛上自己的母縣,因為回來會備受尊重」。

劉建國說,這些事業有成的鄉親回來時,「旁邊的左鄰右舍不是在聽三叔公講古,而是聽他們在外打拚的英雄歷史,對不對?光是這樣講就很光榮了,人家聽你成功的經驗,例如像HANG-TEN老闆也是我們雲林人,大家會好奇,他當時怎麼和GIODANO拚市場,大家喜歡聽這種故事」。

「雲林縣四百八十多個村里,出來打拚到某個程度的,又何只四百八十幾個人?我請他們能多住故鄉,讓他們更有尊嚴,但這是他們自己努力打拚來的,這需要一些規劃和時間點,一步一步注入新的細胞,整個活化起來」。

把台北和雲林進一步連結,劉建國始終還有夢。

此外,對於六都的劃分,劉建國認為會擴大直轄市和一般縣,尤其農業縣的差距,並不是很好,有些縣市還有額外補助,卻拿來浪費,而像中央是國民黨執政,給苗栗這麼多,還弄到負債連年。他感慨,馬政府如果要雲嘉的選票,怎麼會困難?修財劃法就好了,雲嘉選民會有感受,但國民黨就是不做,「連離島、花東都有特別條例,一般縣市,像我們雲林呢?」


劉建國的選民服務,強調「親暨到府」,讓民眾沒有距離感。

選民服務沒有距離 講究「親自到府」

「每次選舉票數增加,就覺得責任又變重」,劉建國說,他其實沒什麼座右銘,他的座右銘就是「看選票」,在服務處的桌上壓著上次連任的得票數,每一屆的得票數,他都牢記在心,也想到自己愈來愈加重的責任。

劉建國說,他應酬「不喝酒」,因為擔心做事沒效率;他也笑稱自己「肌肉還有一點彈性」,鄉親會說這樣的人是「骨力腳」,「相對地就是比較認真嘛!我的勞動、過動,都勝過這些運動」。

不論問政,或選民服務,劉建國都強調「人和人在一起,不要有距離感」,「如果每個人都劃一道防線,虛情假意,對事情沒幫助,也沒辦法儘快了解問題的核心和眉角,大家浪費時間而已」。他就是這樣阿沙力!

劉建國做選服更講究「親自到府」,「百姓如果覺得有距離、找不到人,那是不太正確的,選出來的怎找不到人?」他說,選民有事請託,他盡量親自拜訪了解,這樣不用不好意思讓選民在服務處久等,或無法待太久而失禮,這是他做事的方法,「很多選民都知道,打電話找我就能解決了,未必要見面三分情」。

也因為如此,劉建國在地方趴趴走,協調會滿檔,除了黨團甲動前一晚不得不住下,因為雲林還沒高鐵,擔心來不及,不然很難留在台北過夜,「一個月住台北沒三、五天啦!」

如此南北奔波,劉建國不喊累,「因為就是要為百姓,要為雲林」,這是他的豪氣。

(轉載《民報文化雜誌》第九期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